】 【打 印】 
受惠消費及旅遊業持續復甦 香港GDP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24-02-01 13:43:40


香港GDP近年走勢(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2月1日電/香港經濟增長提速,受惠消費及旅遊業持續復甦,上季GDP錄得4.3%,較去年第三季增加0.2個百分點。按年計更顯現通關復常成效,由2022年GDP收縮3.7%,強勁V彈至2023年增長3.2%,符合特區政府的預測目標。展望今年,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訪港旅客繼續增長,加上致力舉辦盛事,將對經濟帶來額外提振作用。

  大公報報導,經濟師認為,最新數據顯示香港經濟充滿韌力。隨著環球息率最快年中回落,有利刺激企業投資意欲,加上大型基建陸續上馬,搶人才措施奏效等,為今年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政府統計處公布最新經濟數據顯示,私人消費開支繼去年第三季升6.2%後,第四季同比再升3.5%。2023年與2022年相比,私人消費開支實質上升7.4%。政府消費開支在2023年第四季與2022年同期比較,錄得5.2%的實質跌幅,去年全年則實質下跌4.3%。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繼去年第三季升21.8%後,去年第四季同比實質上升15.7%,去年全年則升10.6%。

  服務輸出增速超過20%

  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經濟上季持續恢復,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是主要動力。對於GDP急速V彈,主要受惠香港與內地和國際全面通關後有所恢復,服務輸出展現強勁復甦。過去兩季服務輸出同比分別上升23.3%及22.1%。與此同時,在居民收入上升及特區政府多項措施的支持下,私人消費開支在防疫措施取消後轉為顯著上升。整體投資開支隨著經濟復甦而轉跌為升。然而,外圍環境充滿挑戰,整體貨物出口進一步下跌。

  對於今年經濟展望,發言人表示,固定資產投資亦隨著經濟繼續增長而進一步改善,但偏緊的金融狀況目前仍會構成制約。另外,困難的外圍環境將為香港貨物出口帶來壓力,若先進經濟體一如預期在年內稍後時間減息,情況或會趨向穩定。同時,隨著接待能力繼續恢復,訪港旅客人數預期進一步上升,特區政府致力推動舉辦盛事,可帶來額外的提振作用。

  恒生銀行經濟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師薛俊昇表示,去年第四季本地生產總值數據,反映私人消費及旅遊業復甦繼續帶動本港經濟增長。全年計,消費錄得高單位數增長,主要反映旅遊業的服務輸入及輸出增速更增加超過20%。他預期,今年消費及旅遊業繼續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外圍不明朗 出口恐受壓

  然而,薛俊昇關注外圍環境不明朗,為本港經濟帶來下行風險,雖然近月本港進出口回復正增長,但當中部分原因與較低的比較基數有關,由於市場普遍預期今年主要經濟體的增長低於去年,本港外貿前景挑戰仍然不少。他預計美國聯儲局今年減息3次至4次,每次0.25厘,為香港下半年經濟帶來額外支持。

  東亞銀行首席經濟師蔡永雄表示,面對國際政經環境不明朗,去年香港經濟增長3.2%,顯示香港經濟具韌力,預期今年旅遊業進一步復甦。此外,一些正面因素亦逐漸浮現,包括內地經濟持續向好、特區政府吸納人才措施奏效、多個大型基建陸續上馬、環球利率在年中或有序回落等,均有望支持企業投資和整體經濟表現。

  許正宇:金融業勢頭好 投資者看俏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社交網站表示,從近年的數據顯示,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沒有動搖,金融業整體發展勢頭向好。

  許正宇表示,在港註冊成立的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由2022年第三季的水平反彈11%,達至2023年9月底的1.3萬億元,基金去年首三季錄得合共536億元淨資金流入,同比增長逾215%。同時,去年認可機構的存款總額及港元存款分別上升5.1%及2.1%,顯示資金沒有流出本港銀行體系,交易所買賣基金去年日均成交118億元,同比增長20%。

  另外,去年債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金額401億元人民幣,同比升24%,創歷年新高。去年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點心債)達4945億元人民幣,較2022年全年的2634億元人民幣高近九成,亦創歷史新高。

  經民聯倡優化政策 強化發展動能

  香港經濟需要加大發展力度,經民聯提出六大建議,包括樓市盡早全面撤辣、減免40歲或以下港人首置印花稅、放寬住宅及工商鋪按揭成數等,從而提振市民信心,扭轉樓市困境。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表示,樓市表現不佳,對本港經濟其他領域造成負面連鎖反應,也削弱本地市民和海外投資者的信心,令經濟風險陷入惡性循環。來自樓宇和土地的主要收入減少,更令特區政府收入和財政儲備響起了警號。香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拚經濟、惠民生”,其中一個關鍵就是盡快全面“撤辣”,令樓市早日復常。

  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認為,2010年推出“辣招”是因應全球量化寬鬆,大量資金湧入資產市場,措施可避免本港樓價持續飈升。不過,現時樓市需求萎縮,市場明顯疲弱,“辣招”已不合時宜。

  另外,立法會三讀通過去年施政報告中的“減辣”措施,即額外印花稅(SSD)的適用年期縮至2年;買家印花稅(BSD)和新住宅印花稅(NRSD)稅率減半至7.5%,以及外來人才置業印花稅“先免後征”。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稱,調整措施是經考慮整體情況後的安排,特區政府繼續監察住宅市場,確保穩健發展。

  各界有Say

  恒生銀行經濟研究部主管薛俊昇

  今年消費及旅遊業續為經濟增長動力,但外圍不明朗,仍帶來經濟下行風險。預測今年經濟增長2.8%,隨著美國減息,為香港經濟下半年帶來額外支持。

  大新金融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

  主要央行今年或減息,內地有望再推出刺激經濟措施,或可繼續支持外需改善,但疫情低基數效應減退,今年香港經濟增長或放緩至2.5%。

  東亞銀行首席經濟師蔡永雄

  面對國際政經環境不明朗,去年香港經濟增長3.2%,顯示香港經濟具韌力,預期今年香港經濟增幅約3.5%。

  旅遊界議員姚柏良

  香港要吸客,還有很多東西要做,希望多些過夜旅客,結合香港的盛事,打造多些不同消費旅遊產品,希望再多30%旅客,撐起市道。

  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

  上月旅客已回復疫情前65%水平,其中,東南亞旅客已回復90%,菲律賓及泰國的更超越疫情前,希望優化航空運力和關口安排後,人數可繼續增長。

  浸會大學副教授麥萃才

  訪港旅客人數內地占比逾78%,海外旅客相對偏少,仍需要恢復,需要關注香港如何做好待客之道,令旅客願意再來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