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魏則西之死 被忽視的基本事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03 10:09:14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年輕的腫瘤患者魏則西之死在五一假期引起廣泛關注。據報道,魏則西因患“滑膜肉瘤”晚期,在常規治療手段無效的情況下,通過百度搜索推廣和央視報道注意到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的“生物免疫療法”,該院醫生稱,“生物免疫療法”可保魏則西“10年20年沒有問題”,但花了二十多萬醫療費後,魏則西的病情並未好轉,最後於今年4月12日去世。關於此事的汹湧輿情中,除了聲討不道德的醫療廣告和惟利是圖的民營承包醫院科室,還需要釐清一些基本事實,比如“滑膜肉瘤”到底是什麼病?被多方宣傳、大力推廣的“生物免疫療法”究竟存在什麼問題?說魏則西“被害死”是否言過其實?
滑膜肉瘤5年生存率20%-50%

  據醫學文獻的解釋,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是組織起源不確定的軟組織惡性肉瘤,好發於15~40歲的中青年患者,起初為無痛性腫塊,長大並出現不同程度疼痛(由此可以理解,為何魏則西才20歲左右,就已到該病晚期),雖然治療手段和方式在不斷的改進,但約半數患者會發生轉移,預後較差,5年生存率在20%-50%左右。也就是說,以目前的醫療水平,還不能根治滑膜肉瘤,只能盡量延長患者生命,以待更先進的療法問世。

  “生物免疫療法”屬第三類醫療技術

  癌症免疫的研究和應用始於19世紀末,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廣義的癌症免疫療法是指用機體的免疫原理髮展起來的技術和方法來治療癌症,包括基於細胞的方法(cell-based therapies)、抗體療法(antibody therapies)和細胞因子療法(cytokine therapies)等三種類別。狹義的癌症免疫療法單指第一類。

  在國內醫療機構的宣傳和媒體報道中,諸如“腫瘤生物治療”、“癌症生物治療”、“生物細胞免疫療法”、“細胞免疫療法”等不同稱謂,大都是指基於細胞的癌症免疫療法中的DC-CIK(目前國內非常流行的一種細胞免疫治療技術,也是魏則西生前在武警北京二院接受的療法),其基本操作原理就是從病人體內采集免疫細胞,經過體外培養,誘導激活免疫功能和擴增數量後,再輸回患者體內,來激發、增強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抑制或阻止腫瘤生長的目的。在相關宣傳報道中,這種療法也被認為是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後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技術。

  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的腫瘤治療手段,被患者形象地稱為“尖刀、毒藥和烙鐵”,可見治療過程之痛苦。對於患者來說,細胞免疫療法只有抽取和輸回細胞這兩個簡單的過程,如果真的行之有效,毫無疑問是天降的奇跡和福音。只不過,以該技術目前的發展水平和在中國的應用情況,腫瘤患者的福音還沒有那麼容易降臨。

  2009年3月,衛計委前身衛生部頒發《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將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納入第三類醫療技術目錄管理,也就是說,這屬於涉及重大倫理問題,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經規範的臨床試驗研究進一步驗證的醫療技術。(附注:第一類醫療技術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確切,醫療機構通過常規管理在臨床應用中能確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術。第二類醫療技術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確切,涉及一定倫理問題或者風險較高,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以控制管理的醫療技術。)

  細胞免疫療法目前效果究竟如何?據專家透露,在天津腫瘤醫院的一項研究中,DC-CIK治療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一年生存率由37.3%提高到57.2%。在新加坡總醫院的一項研究中,CIK療法對髓系白血病患者沒有顯著療效。相關研究很多,但總的來說發表的文章水平不高,有的有一定療效(延長生存期幾周或者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存率),有的則沒有顯著療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