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過去16年地價總收入(大公報) |
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大公報報導,儘管今年本港樓市迎來全面撤辣及銀行減息的利好,然而土地市場仍未有大起色,導致特區政府今年賣地收入及售出土地數目,均創世紀金融海嘯後十六年新低,連同私人市場換地補價等計算,總地價收入更大倒退至沙士後的二十一年新低,截至本年底止暫僅剛錄逾百億元,按年大削70%。
2019年底的疫情,擊碎本港樓市長逾10年的升浪,2023年初本港經濟雖則開始踏入復甦之路,惟仍是舉步維艱,同年賣地成績更是不似預期,連一鐵(港鐵)一局(市建局)項目在內,更發生多達6次流標事件,令無論賣地或總地價收入,都已按年跌約半。
年內售沙田兩幅官地 涉逾16億
不過,踏入今年,市況依然不妙,發展商積壓大量待售單位,投地及增加土地儲備的意欲幾降至冰點。特區政府推出位於柴灣的首個樂建居項目,在僅收1份標書下,流標收場。其後又順延元朗多層現代工業大樓的截標時間,同時大減推地數目,集中推售小型住宅地皮為主,然而成交價也未算理想。今年全年只售出兩幅沙田小瀝源住宅地皮,賣地收入僅約16.4億元,均是自2008年世紀金融海嘯後的新低,按年分別下跌約60%及88%。
另外,發展商也減慢跟特區政府商討將所持土地改用途的換地改契速度,個別甚至暫停或放棄有關程序,特別是在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內,恒地(00012),長實(01113),泛海夥資策等發展商,原本申請原址換地的共6幅土地,最後都決定放棄補地價,促使失去逾百億元的補地價收入,此令來自私人市場的補地價收入劇減至約84.5億元,按年跌近60%;再加上港鐵要在本月才成功批出今年首個鐵路發展項目,所涉補地價難在今年內入賬,導致政府庫房補地價的收入跌至2009年的15年新低,而今年總地價收入只能僅過百億元,創2003年後的21年新低。
不過,由於有兩幅元朗大型多層現代工業大樓地皮,及1幅青衣物流用地於明年初截標,另在銀行明年有機會繼續減息,賣地表內又有多幅貴重地皮待售,市場相信明年賣地收入有機會否極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