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尋找“後疫情時代” 中國汽車產業的機會
http://www.CRNTT.com   2020-04-15 09:57:50


  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在完成國內疫情大考後,中國汽車產業又面臨一場全球疫情大考。儘管中國汽車產業憑借自身的超強韌性在國內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一張“高分答卷”,但仍然不可輕視海外疫情蔓延對中國汽車產業帶來的二次衝擊。

  全球疫情蔓延造成海外汽車產業停擺,“蝴蝶效應”傳導到中國,絕非“進口車漲價”這麼簡單。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汽車供應鏈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汽車產業與海外汽車上下游產業唇齒相依。即便中國自主品牌,也做不到所有零部件都采自國內。特別是這些需要進口的零部件,大多屬於“關鍵少數”,在國內還沒有可替代品,相關技術難度非常大,短期自主開發也不可能,難免出現“大產品受制於小產品”的尷尬局面。

  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或許是中國汽車產業著眼“後疫情時代”的最大機會。受益於近年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大量推動政策,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向已經取得先發優勢,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完整的供應鏈。今年特斯拉零部件國產化率有望從30%轉變到近100%就是最好的佐證。國內多家零部件企業將進入特斯拉供應鏈,涵蓋動力電池及熱管理系統、電機電控、中控系統、BMS、底盤等。在特斯拉的“鮎魚效應”帶動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同時,將深度走向全球市場、融入全球市場,最終有望引領全球市場。

  至於海外疫情對於中國車企“走出去”的影響,應該看到,“走出去”不等於賣產品,而是要努力在全球化市場中開拓發展空間,包括資本運作,積極推進海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等布局,針對具體市場,制定具體戰術。在這方面,吉利可謂一個成功的典範。今年適逢吉利收購沃爾沃十周年,十年前正值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對世界經濟包括汽車產業造成重創,而當下的情形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蛇吞象”的吉利當時受到了很多質疑,但十年後來看,吉利和沃爾沃雙方都實現了超預期的發展,成為中國汽車企業全面走向全球化的經典案例,也給全球疫情大考中的中國汽車產業帶來深刻啟示。

  毋庸置疑,全球汽車產業已經來到一個重塑格局的緊要關頭。在這場全球範圍的大洗牌中,一些弱勢品牌將會退出市場,而頭部車企則會借此機會加速發展,擴大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危中尋機,考驗著中國汽車企業的戰略眼光和戰略選擇。據報道,吉利、長城等中國車企已經制定了“攻堅克疫”和“全球化再出發”戰略。與此同時,一些實力雄厚的中國車企也在海外車企減員裁人之時,在全球範圍抓緊網羅人才,為後期的研發儲備技術人才。這不僅是中國汽車產業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將為全球汽車產業保存實力、加速複原、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來源:經濟參考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