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導,以人工智能為標誌的數字經濟及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被業界解讀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數字經濟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催生了多種新興業態和新興職業,對創新型人才和新型勞動生產者的需求增加,深度影響著人力資源市場的供需格局。
數智時代呼喚更多融合創新型人才
中國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起柱表示,在數字智能時代,勞動者主要通過參與信息生產和消費來組織社會生產,高素質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根本要素和“第一資源”。
相對於傳統產業而言,構建數字經濟新的產業鏈對從業者的要求出現了明顯不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表示,大模型、大算力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科研效率,各領域新技術不斷湧現並快速迭代、交叉融合,滲透到各類生產要素中,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
“從事科技創新的創新型人才,敢於善於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的企業家,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的工程師和高級技師等應用型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黃漢權說。
互聯網專家與未來科學家凱文·凱利在2024太陽島企業家年會的視頻致辭中也表示,大部分人類工作將被重新拆解為不同的任務,雖然可能保留原有的工作,但會面臨新的任務。這並不意味著相關的工作會消失,而是任務內容會發生變化,其中一些任務將由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來完成。“數字技術及人工智能將創造出大量新工作和新任務,從業者未來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協同工作能力。”凱文·凱利說。
在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尤其是在機器人研究等方面走在國內前沿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以超常規舉措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體制和機制改革:連續四年推出資助本科生每年每人20萬元開展博士課題研究的“未來英才”計劃;面向廣大教師開展AI賦能傳統學科的系統培訓和轉型支持;超前布局建設以AI為底層驅動的知識創新中心;探索知識圖譜、能力圖譜、素質圖譜融合驅動專業和課程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表示,高等院校需要培養更多在關鍵急需領域勇於和善於同強手硬碰硬、掰手腕,具有引領性、顛覆性創新能力的頂尖創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