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從需求端提振物價 效果優於減息
http://www.CRNTT.com   2024-04-02 11:06:59


李湛表示,比設立通脹目標更重要的是完善價格型調控機制。(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4月2日電/保持溫和通脹,推升物價是降低實際利率的重要手段,但降息或非推高通脹率的“良藥”。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李湛觀察到,2022至2023年,以貸款加權平均利率“1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指代的名義利率分別下降93和38個基點,而兩種口徑下的實際利率分別提高87和150個基點。他認為,近兩年名義利率持續調降,通脹下行程度卻更大,通脹增速若續走弱,適度的降息仍無法推動實際利率下行。

  大公報報導,在李湛看來,兩種方式可以改變上述問題。一是採取更大力度的降息,即降息幅度超過通脹降幅;二是保持貨幣政策在正常區間,出台需求端政策提升通脹。他補充說,利率政策需綜合考量匯率、金融風險等因素,方式一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有限,“改善通脹預期、帶動物價良性回升較為關鍵”。

  李湛強調,人行政策調控總體堅持穩健理念,始終堅持“不大水漫灌”原則。去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上述表述體現了決策層提高通脹預期的政策思路。

  設立2%通脹目標的必要性或不高。李湛分析,供需決定價格,提振物價需從商品供需基本面入手,需求不足是當前中國PPI、CPI疲弱的主因,應通過解決產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扭轉社會預期,“比設立通脹目標更重要的是完善價格型調控機制”。泰勒規則下,通脹缺口與利率缺口應是“正相關”關係,由於中國貨幣政策正處在從數量為主的調控機制,向價格為主的調控機制轉型的階段,傳統泰勒規則並不完全適用,“中國利率傳導機制仍待完善,此時若設定通脹下限目標,或對政策空間帶來更大約束”。

  李湛建議,將“溫和通脹”作為宏觀政策一致性目標,中期採取地產和消費等政策協同,提高居民收入、穩定居民預期;長期面向產業轉型、制度改革等方向出台相應舉措,從終端需求端提高物價水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