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拓展台灣國際空間對兩岸統一的政治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08-11-08 15:16:48


  作者:肖永國 北京 研究員

  近日馬英九高調對台灣國際空間發表談話,宣稱“唯有台灣在國際上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穩定向前發展”,並進而提出“改善兩岸關係與改善台灣的國際空間是一體的兩面”。不僅如此,馬英九把2009年5月台灣能否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當做兩岸關係發展的“測溫計”。 

  為此,中國黨和政府的智庫、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馬英九自代表國民黨在台灣行使中國主權以來,始終堅持“不統”的兩岸政策前提下,執意拓展台灣國際空間的種種舉措,令中國黨和政府很為難。 

  為什麼台灣拓展國際空間問題如此難辦呢? 

  這要從“台灣問題”的兩岸最新發展現狀說起: 

  一、“台灣問題”的最新發展現狀; 

  “台灣問題”是基於中國尚未結束的兩黨內戰,中華民族從此被兩個完全不相隸屬的政治機構裂解為“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雙方均宣稱對“中國”擁有主權,也把包括對岸在內的領土作為“中國”的領土範圍。兩岸至今是處於“內戰狀態”。 

  這就是兩岸的歷史現狀。歸結為四點: 

  1、兩岸基於尚未結束的“內戰”,處於“內戰狀態”和“分裂狀態”; 

  2、兩岸均堅持代表和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3、自1973年10月25日國際上代表中國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此之前代表中國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中華民國”; 

  4、目前有23個國家認為“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這種兩岸狀態持續了近60年。在此期間,兩岸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恰巧兩岸的狀態發生了互換: 

  1、 中國30年前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走向改革開發的道路,讓中國大陸的人民生活水平、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獲得很大的提高; 

  2、 台灣在30年前本土民主化的浪潮中,形成以意識形態掛帥的政治對立和敵視,讓台灣民衆的生活水平、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下降; 

  為擺脫“閉關鎖島”的困境,2008年馬英九代表中國國民黨再次執政後,提出緩和兩岸關係、開放台灣經濟、追求活路外交、拓展國際空間等各項主張。基於中國大陸的實力,馬英九深知:實現其一切執政目標的前提是緩和兩岸關係。 

  但是缺乏台灣安全感的馬英九始終對大陸抱有敵意,為了讓台灣擁有穩定的內外生存和發展環境,情願做國際反華實力的棋子,以獲取台灣以“中華民國”的方式得以保存的國際承諾。為了配合國際與島內民衆的需要,馬英九上任伊始就宣布執行“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 

  所以,在新形勢下,台灣希望拓展國際空間就變成:在台灣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要求中國大陸為台灣“讓渡”國際空間。馬英九並以是否為台灣“讓渡”國際空間作為台灣當局是否繼續執行兩岸緩和政策的政治條件。 

  二、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治期望; 

  自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排除台灣政治干擾與中國大陸開展黨對黨的政治溝通以來,兩岸的政治局勢有了很大的緩和。特別是中國國民黨在2008年3月的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的選舉中獲得勝利後,中國大陸很希望台灣新政府能够執行“維護兩岸統一”、“共同遏制台獨”和“兩岸共謀發展”的政策。 

  但是,令中國大陸失望的是: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卻執行“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更為關鍵的是,馬英九把“台獨勢力”當做對付中國大陸的武器,不僅不遏制“台獨勢力”在台灣的發展,而且以各種方式迫使中國大陸在“台灣獨立”和“支持不統”之間做出政治選擇。 

  不僅如此,馬英九把兩岸的關係倒退為“同一個中華民族”的關係,迫使中國大陸要實現兩岸的統一,必須要經歷“反獨促統”的歷史階段。 

  在該階段必須完成三大任務: 

  1、實現台灣民衆由“保持現狀”到“維護統一”的轉變; 

  2、促進“維護統一”的台灣政黨的政治崛起並取得台灣政權; 

  3、掌握控制和影響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現實力量; 

  完成以上三大任務,首先要加強兩岸全方位的溝通、交流和交往,建立和擴大兩岸廣泛的互信和共識後,本著先“經貿文化”、再“軍事互助”,最後再“政治融合”的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兩岸全方位更緊密關係的建設。 

  三、台灣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影響; 

  基於兩岸之間互信和共識的缺乏,馬英九長久以來對中國大陸的仇視和對立情緒根深蒂固,所以馬英九情願相信“台獨勢力”是為了台灣發展著想,是“愛台灣”的政治勢力,也不相信“專制”“獨裁”“沒有人權”的中國大陸。不僅如此,馬英九固執的拒絕與大陸領導人之間直接的溝通、交流和交往,更不用說直接對話和談判了。 

  所以,馬英九的“不統”絕對不是基於“台灣民意”或“維持現狀”,而是與中國大陸政治力量對抗。 

  在馬英九執政團隊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中國大陸只能強調在“擱置主權爭議”的前提下,優先發展兩岸經貿文化關係,加強與台灣社會各界和政黨溝通、交流、交往的基礎上建立和擴大互信和共識,實現中華民族的深入融合,轉變台灣民衆“維護統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同,為兩岸的統一創造環境和條件。 

  換句話說,在馬英九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中國大陸寄希望於加強兩岸更緊密的經貿文化關係建設,而不寄希望於轉變馬英九“不統”的兩岸政策。中國大陸希望創造“兩岸不得不統一的客觀形勢”,而不是寄希望於台灣領導人的主觀變化。 

  馬英九對中國大陸而言,做得好是是兩岸統一史中的“歷史人物”,做得不好僅僅是中華民族融合史中的“過渡人物”或“奠基人”。 

  在中國大陸不急、不迫的環境下,反而是馬英九有些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因為馬英九清楚兩岸的實力對比不是一個等量級,中國大陸“等得起”,而台灣“等不起”。於是,在“不統”的政治前提下,馬英九會以“台獨勢力”的發展壯大來威脅中國大陸必須做出政治讓步。這就是馬英九提出“兩岸和解”與“台灣國際空間”是“一體兩面”關係的主要背景。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