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美國金融危機教訓看中國的應對對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21 21:00:37  


  作者:王林 廣東省深圳市 資深新聞評論員

  據新華社20日報道,根據央行今年11月份金融數據,11月份貸款出現同比大幅上漲,但貨幣供應量增速下滑局面依然未能有效緩解,而銀行惜貸現象仍然嚴重,即資金之水雖然流進了商業銀行,但仍未能很好地進入到企業生產中去。對此,中央及時出台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三十條意見。記者以為,這是保增長的金融政策,方向明、路子對。從美國金融危機教訓看,當前,中國應盡快克服“銀行惜貸”等現象, 讓貨幣這條“載舟之水” 流動起來,拉內需、保增長。 

  美國金融危機教訓深刻 

  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發源於美國,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並席捲全球,其速度之快,破壞力之大,出乎多數人的預料。美國金融危機就是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至今,已造成多家全球頂級投資銀行破產、全球股市災難,並波及全球實體經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 

  此次金融危機產生的金融風險有六大基本特征: 

  一是客觀性。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是由於弱勢美元政策到強勢美元政策的轉換中出現了問題,打破這個循環,美國只有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轉嫁危機。2003年以來,為了抑制房屋泡沫的過快增長,美聯儲的加息使房價下降,刺破了住房貸款的債務泡沫。美國天文數字般的政府債務、金融債務、公司債務、個人債務,在房屋抵押貸款這個基礎環節出現了違約和壞賬,之後蔓延到其他消費貸款及其金融衍生品的領域,倒金字塔形的債務大廈轟然塌陷,某些具有信用創造功能的衍生品失去了流動性,出現了嚴重的信用緊縮。 

  二是隱蔽性。金融危機出現之後,美國有能力也有渠道轉嫁危機。一個途徑是美國政府繼續增發貨幣,為本國的居民和金融機構買單,讓美元通貨膨脹,導致大宗商品漲價,推動別國的成本輸入型通脹,以及更多美元進入別國,造成別國本幣再發行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另一個渠道就是美國讓別國直接承擔外匯資產縮水或者債務內爆的損失。例如,2008年7月中旬,美國最大兩個房屋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瀕臨破產,外國投資者總共擁有美國超過13萬億美元房利美和房地美長期債券,其中最大的5個債權國就是中國、日本、開曼群島、盧森堡和比利時,中國名列榜首。 

  三是可能性。美國“雙線多頭”的監管模式容易出現監管真空,而最大的真空就是各部門的監管標准不統一,從而導致監管重叠和盲區。不僅如此,美國的監管機構太多,之間的權限多有重叠。 

  四是普遍性。結合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貨幣金融中心國所製造的危機,以全球通貨膨脹和各國通貨再膨脹的方式,把債務成本轉移出去,其表現形式就是世界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危機以及難以承受美國轉嫁危機壓力的其他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危機轉嫁完畢之後,或許美國就會在新的平衡基礎上重新開始下一個相同的循環。
 
  五是度量性。在監管重叠的同時,監管盲區也不少,例如,像CDO(債務擔保證券)、CDS(信用違約掉期)這樣的金融衍生產品,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監管機構宣稱對其進行監管。最後,多頭監管的存在,使得沒有任何一個機構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權來負責整個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風險監控。
 
  六是系統性。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一系列嚴重弊端。首先是作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其發行不受任何限制,實際上是一種“信用”本位,美國幾乎可以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但其償還卻因為匯率的“浮動”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仍是建立在少數發達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制度安排。美國在利用貨幣特權向其他國家徵收鑄幣稅的同時,又借助金融創新將風險擴散到全球,使全球為美國的危機埋單,其他國家只能被動接受。最後是調節機制的局限性。IMF作為世界中央銀行資本不足,權威不够,其投票權和結構設計不合理,使美國具有否決權。而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其投票權不僅大於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成員,實際上也握有否決權。這樣就使得IMF不可能通過任何不利於美、歐利益的決議。而且也使IMF對美歐幾乎不具備監督和約束的能力。 

  此次金融危機導致的金融風險,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五個方面: 

  其一,金融監管體制存在重大缺陷。次貸危機的主要根源在於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沒有及時跟上金融形勢和金融創新的發展。《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標志著美國金融業進入混業經營時代,但是美國到目前實際上仍然實行分業監管,容易出現監管漏洞;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產品日趨複雜,資金高度流動,監管都比較薄弱;場外(OTC)市場衍生產品發展過快,監管滯後;金融衍生產品是一把雙刃劍,正確利用其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規避風險的效果,由於監管不力導致次貸等相關衍生產品等明顯存在投機過度現象。 

  其二,過度舉債消費模式是釀成此次危機的深層次根源。長期以來,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是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過度舉債消費給美國帶來了經濟繁榮,但這種繁榮不具備堅實的基礎,其背後是一個巨大的債務泡沫。2007年美國居民、企業和政府未清償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高達229.74%,其中居民負債比重為100.30%。因而當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巨額債務便浮出水面,並最終釀成了一場償付能力的危機。 

  其三,美國的貨幣政策應負有較大責任。從2001年1月起,美國開始實行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給美國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廉價資金,並伴隨著減稅、補貼等多項措施,直接促成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而隨後的加息周期則刺破了這一泡沫。 

  其四,金融創新的規模和速度與過分相信市場監督作用的監管理念之間出現失衡。金融衍生品泛濫、杠杆過度使用、評級制度缺乏公允和客觀的價值準則,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危機的發生。 

  其五,源於美國房地產泡沫。解決公衆的住房問題是美國政府的重要目標,例如“兩房”就是直接為服務於這一目標而設立的。在近年來美國貨幣政策寬鬆、房產價格上揚、資產證券化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各貸款機構追逐高額回報,利用所謂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將抵押貸款擴展至償還能力差、信用狀況不佳的人群,造成危機爆發的溫床。 

  此次金融危機從其表面看,是政策失誤、信用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是自由的資本主義制度過度放鬆對金融的監管,金融機構無度地追求利潤最大化,忽略了風險控制;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性貪婪、金錢至上的彰顯。從次貸危機演變為嚴重的金融危機,暴露了一些大公司、大財團不擇手段牟取暴利,導致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弊端。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