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永國 北京 研究員
在80多年前,受到共產主義學說影響的先進知識分子,在面對中國激蕩混亂的社會時, 以共產主義學說為指導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通過放手發動城市工人運動為起點,改變了中國 社會發展的選擇,有力彌補了中國民主革命脫離群衆的弱點和不足。在國際力量和中國現實面前,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實現了偉大的政治轉變,毅然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創造了中國民主革命光明的前途,取得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性的勝利。然而在孫中山先生過世後,中國民主革命領導層發生了路線分裂,主張極端政治鬥爭的國民黨通過手中的軍隊,暗殺政治異己和爭奪革命果實,執行“趕盡殺絕”的白色恐怖政策。從此國共兩黨分道揚鑣。
在中國共產黨人陷入失望乃至絕望的時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分析了 中國革命的現狀,從中國統治階級的薄弱環節農村入手,不以發展城市鬥爭為優先,執行農村包圍城市的政治路線,為中國共產黨獲得了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在中國民族危機的緊要關頭,在國際社會和中國民族主義者倡導和推動下,促使蔣介石先生政治轉變,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聯合抗日,並取得了中國民族主義革命的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國民黨頑固勢力拒絕建立聯合政府,再次與中國共產黨爭奪革命 果實,直接引發了中國內戰。在鬥爭中發展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以勢如破竹的軍事鬥爭方式獲得了中國在人陸的政權,把中國的舊政權驅逐到台灣。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必須面對的台灣問題。
縱觀中國80多年的革命發展歷程,為中國共產黨實現民族統一帶來諸多啓示:
一、中國統一的歷史機遇都是創造出來的,從來不是“寄希望”出來的;
中國的歷史反複昭告我們,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從來都是“靠天天崩,靠地地裂”。回到中國統一問題上,我們既然不相信“神仙皇帝”,何苦“寄希望於”不願意與大陸開展直接溝通、交流、交往和合作的台灣政治領導人或台灣執政黨呢?即便這些政治領導人或執政黨堅持中國統一,最多也只可為中國統一的外援,而不可能為根本。中國實現任何兩岸統一的政治目標,可以依靠的根本力量除了中國共產黨自身之外,餘下的最多是值得團結的外援或支持力量。更何況他們還始終堅持“不統”呢?
回顧中國歷史上中國國民黨的兩次政治轉變,沒有一條是“寄希望”出來的。都是中國共產黨利用中國內外形勢創造出來的。對於始終堅持“不統”的台灣領導人也不會出其外。除了要僅僅依靠中國共產黨自己外,更需要利用當前中國大陸的各種優勢,以“兩岸周邊有事”為突破口創造歷史轉變的機會。依靠中國共產黨自己和借助“兩岸周邊有事”創造的歷史機會,兩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二、改變兩岸人民認同的“台灣現狀”,本質上依靠的是中國內外發展的“現實力量”;
這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僅僅是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前才適用的定律,執政後同樣適 用。改變兩岸人民認同的“台灣現狀”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維護中國統一的政治力量必須公開進入台灣島內;
2、維護中國統一的政治力量必須要具備控制和影響台灣內外的“現實力量”:
3、維護中國統一的政治力量必須在不斷服務台灣人民的過程中改變“台灣現狀”:
以上三個條刊:缺少任何一個,都是“水中撈月”或“緣木求魚”的中國統一戰略,更準確地說,只可能是“表面風光的歷史絕境”。
二、研究和創造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兩岸統一的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成功就在於科學選擇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政治道路,在實現中國統一問題上,也應當如此。當前台灣社會的現實,簡單地說就是:“社會族群對立”、“政黨政治衝突”、“政府行政能力有限”、“台灣民間力量推動”。這就意味著:
1、不要急於尋求兩岸政治突破,只需要保持兩岸政治穩定,以“反摩擦”對待馬英九的“政治摩擦”,不能因為中國大陸政治實力強就必須容忍和退讓。只有讓破壞兩岸政治穩定者感到“痛”才能很好的團結支持中國統一的政治力量。在政治鬥爭的過程中交朋友,才是值得信任的朋友。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適合通過溝通、交流或協商的方式建立政治信任關係。
2、保持兩岸政治基本穩定的環境中,放手發展和壯大台灣民間力量,密切兩岸經貿文化的聯繫和紐帶。在此期間,中國大陸執行的兩大核心戰略是“大力扶植台商”和“全方位投資台灣”。而且,這兩者必須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或者說是中國大陸的左右兩只手的關係。只有讓台商在大陸扎根、大陸資本在台灣扎根,中國大陸才會取得影響和控制台灣發展的“現實力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扶植台商”與“扶持台商”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台灣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中國大陸努力保持兩岸政治基本穩定為基礎,以“大力扶植台商”和“全方位投資台灣”為“兩翼”,逐漸掌握控制和影響台灣發展的“現實力量”為根本目標,最終實現兩岸的統一。這是中國大陸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唯一的發展道路。
四、堅持中國統一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目標不動搖;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取得成功,在於始終堅持適合中國實際的政治主張和符合中國實際的 政治目標。在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失敗的同時,更應該看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鬥爭中 的堅持和頑強。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事實上這是不完整的“成功定律”。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發展歷程還告訴我們:“堅持是成功之父”。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上,我們過於重視“成功”的 “母親”,而時常忽視“成功”的“父親”,同樣是不可能“產生”兩岸人民期盼的“兩岸和平統一”的。
因此,中國大陸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是不能調整,問題是依據什麼調整。我們只能依據兩岸現狀和兩岸現實力量的對比調整。更準確地說,我們不能“因人而變”,只能“順勢而變”、“逆勢而爭”。這就是“政治堅持”或“政治原則”。比如,對於堅持中國統一、願意兩岸政治談判的台灣執政黨而言,可以把“一國兩制”具體為“一國兩治”。但是對於始終堅持“不統”、“不獨”台灣執政黨或政治領導人,中國大陸與之保持兩岸政治基本穩定即可。對於堅持“獨立”的台灣政黨或政治領導人,中國大陸與之保持基層接觸和交流即可。既不要因為對方堅持“不統”、“不獨”就不與之合作,也不能因為對方堅持“獨立”而與之對立、衝突或不接觸、不交流。
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擁有更加有利的內外環境和條件,實現中國統一唯獨欠缺的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創業精神”。80多年前,中國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贏得了中國政權。中國共產黨做為今天的執政黨,不能在中國統一問題上抱著“寄希望”的民族統一的幻想。或許,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兩岸的和平統一無需獻出鮮血或生命,但同樣需要為了中國的統一而奉獻全部的智慧和力量。那麼,在兩岸新形勢和新環境下,中國共產黨人在實現兩岸統一的歷史進程中必須下決心繼續發揚共產黨員的“種子效應”,扎根台灣、全心全意服務台灣人民。這是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唯一出路。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新時期實現中國統一必須弘揚的“創業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