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西方也須放下“歷史包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26 10:13:57  


  作者:張勇 南寧 學者

  國際社會“受害者”的陰影一直以來也許是我們心坎深處揮之不去的心魔,然而,當昔日的“受害者” 拋下包袱,以更加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融入國際社會,憧憬未來的時候,“歷史包袱”卻在昔日的“勝利者”身上凸顯。常見國內外輿論倡議國人放下“歷史包袱”,擯棄民族“自卑感”,但鮮見有輿論去評議“勝者”的“歷史觀”。 

  這些日子,西方有些人導演的“拍賣中國國寶”事件所折射出的,是曾經的“勝利者”“歷史包袱”中的“自負”甚至是“偽善”, 西方有些人與輿論借如此行徑來展現他們“道德優越感”的做法注定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終為世人所不齒。事實上,西方輿論中的“歷史包袱”,可以通過其視線中的“中國意象”窺見一斑。 

  一直以來,西方不少輿論以“勝者”自居,喜歡對中國指手畫腳,說三道四。很少見到西方會提及他們自己的“殖民侵略”,相反,西方不少輿論倒是對於展現今天中國的所謂“人權記錄”樂此不疲,顯然,諱言“殖民侵略”本身就是“歷史包袱”中的“轉移視線”心態。評判國際社會是非之標準很大程度上要依照西方原則來判斷,為什麼?還不是憑借歷史上延續下來的“話語霸權”。 

  其次,自冷戰結束以來,西方一直對華充滿了“期待”,卻又屢屢幻滅。上世紀九十年代,西方一直期待中國會發生類似“蘇聯”的變化,並輔之以制裁與禁運,然而,幾年後的結果卻是中國更加卓立。據說,2008年奧運會前後,西方又“期待”了,期待奧運會會“改變”中國,並輔之以“人權旋風”,可世界在2008年看到的是一個空前眾志成城的中國。面對中國如此堅定的“民意”,有輿論說,西方開始看不懂中國了。在筆者看來,不是看不懂,是因為還是“歷史包袱”在作祟,一直以來,西方習慣了把自己當做“救世主”。 殖民時代,總認為西方文明開拓了“蠻荒”之地,拯救了世界,那麼未來還是要繼續拯救世界;在有些輿論看來,中國要是“變”了,他們幾百年以來的“救世主”心態也就算夢圓了,這才是致使有些西方人接二連三地期待中國“變化”的歷史基因。 

  事實上,中國人開始卸下“歷史包袱”的時候,它卻在綁架西方,有些人老是甩不下它,甚至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他們看來,所謂“中國威脅論”的一個注腳就是擔心中國一旦強大了,西方還會不會有好日子過?說穿了,出發點還是“歷史包袱”:我們歷史上曾揍過人家,它難道不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心態是十足的悖論,那就是不僅自負而又很恐懼,以自己的“歷史”為參照物來度量昔日“受害者”的成長,老放不下“勝者”心態,而又不敢直視中國以及整個世界所發生的與“殖民時代”不同的新變化。在這方面,近代中國的命運早有前車之鑒,明中期後,中國封建王朝還是以“王者”自居,不願直面西方崛起對東方的衝擊,無論是在禮儀與規制方面還是不願意接受、適應國際社會潮流變化的新現實,卻是背著“天朝”包袱竭力地去維繫一個已經落伍於時代的“藩邦”體系,難免在掙扎中沉淪。 

  如果說昔日的“受害者”有“歷史包袱”,那是因為“自卑”而時常綳緊的脆弱神經,那麼“勝利者”的“歷史包袱”,那是因為“自負”而時常綳緊的“救世主”心態。當“受害者”決意放下“歷史包袱”進入國際大家庭的時候,昔日的“勝者”還繼續讓“歷史包袱”所綁架而不肯平視之,豈不是已經不合時宜? 

  曾經做了幾個世紀“冤家”的中西方,要在新時期彼此適應對方,接受對方,這個心理磨合期看來還很長,中國俗語有雲,“冤家宜解不宜結”、“不是冤家不聚頭”, 我們有理由期待,磨合之後的中西方定會開創出一番歷史新天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