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饒勝文 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副教授
第三次“江陳會”期間,江丙坤原本規劃前往參訪國民政府的南京“總統府”舊址,但是,就在行前,台北“國安”高層急踩煞車,取消了這一活動。這個看上去不過是小小插曲的細節,卻蘊含著兩岸政治過招的微妙玄機。
2005年以來,台灣政治人物訪問大陸,如到南京,必定拜謁中山陵,而從未參訪南京的“總統府”舊址。這次江丙坤如參訪“總統府”,其意味將非同尋常;據報道,江丙坤參訪南京“總統府”的方案,早在一個月以前,就由海基會報送台北“國安會”,可見這一動議并非出自台北高層。根據這幾年兩岸交流的慣例,談判或會談之類的重要活動安排應由雙方協商敲定,而游玩參觀之類的安排,則是客隨主便。因此,有理由相信,這一動議,應是出自大陸方面的提議,再由海基會列入行程安排。這個看似可輕可重的活動安排,實際上卻蘊含著隱微卻重大的的政治意涵。
台灣的政治人物拜謁中山陵,意味著尊孫中山,尊孫中山意味著彰顯辛亥革命對於現代中國的意義,而中華民國正是辛亥革命的產物。那參訪南京“總統府”意味著什麼呢?
南京的“總統府”,是國民政府統治整個中國時期的總統府。那時,中華民國即是中國。蔣介石在大陸失敗後,國民政府遷台。老蔣治台的時期,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變成了“中華民國來台灣”。這意味著它還試圖有朝一日通過反攻大陸,“還於舊都”,重返整個中國。到小蔣治台時,“反共複國”已不現實,於是,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變成了“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總統府”就是由前日本總督府改造而成的台北的“總統府”。李登輝和陳水扁試圖通過“去中國化”,切除跟大陸的關系,也掀去中華民國這個外殼。
馬英九上台後,力圖將島內政權的政治定位拉回到“中華民國在台灣”上來。他承認“九二共識”,卻強調“一中各表”;他講一個中國,卻不講統一。雖然他曾講過“終極統一論”,但也拋出過“台獨選項論”。馬英九就任後多次表示,他任內不碰統一議題。馬英九不碰統一議題,固然是不講兩岸協商而完成的統一,更是不敢講“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式的統一。也就是說,即使只是從理論上講,他都不再期待有朝一日“中華民國”會“還於舊都”,還於南京的“總統府”。於是,他強調“一中各表”,所講的那個中國,便是由台北的“總統府”所代表的中國。他在多個場合下講,兩岸在法理層次上互不承認,但在務實的層面上互不否認。但是,鑒於他已不再講統一,因此,法理層次上的互不承認是虛的,務實層面上的互不否認是實的。實際上,他是希望大陸不否認他把台北“總統府”所治轄的那片地域叫作“中華民國”。
在大陸,南京的“總統府”早已被處理成了歷史遺跡。這樣,大陸方面安排江丙坤參訪南京“總統府”,無異於提示江丙坤、提示馬英九、也提示台灣島內的民衆:“中華民國曾經是中國”。這一提示,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中華民國”是整個中國,而不只是現在的台北“總統府”所治轄的那片地域,所以,兩岸的現狀不是兩個中國,也沒有兩個中國的問題;第二層也是更關鍵的一層含義是,“中華民國”代表整個中國,那是曾經,是過去式,一如早已作為歷史遺跡的南京“總統府”。
當“中華民國”與南京“總統府”的聯系被凸現出來,台北的“總統府”上自然就會被投上疑慮的目光。“中華民國”是否真的在台灣也就值得再討論了。
單從思維的角度講,我很佩服大陸方面提此動議的人的政治智慧。將己方的立場,織成如此隱微的政治用意,安排在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參訪活動中。我想,他對兩岸關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意涵,理解得透徹而又清晰。
台北的“國安會”高層顯然意識到了,南京的“總統府”對於台北的“總統府”意味著什麼,所以,它急踩煞車,取消了參訪活動。
江丙坤原准備在參訪南京“總統府”時,發表“具有歷史高度的談話”,內容有關“正視兩岸現實”。只不知,站在作為歷史遺跡的南京前“總統府”前,他會正視到一個怎樣的現實。
不過,話說回來,大陸方面對於台北方面目前所持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定位到底如何評估,應該放在近二十年來“統獨”之爭的長時段中去看。在過去20年裡,李登輝和陳水扁試圖通過“去中國化”而完成“台獨”。李登輝的“去中國化”表現為在“中華民國”的政治框架下“去大陸化”;陳水扁接過政權後,再試圖以正名、制憲來“去中華民國化”,待到“中華民國”這個外殼也被掀去,“台獨”也就水到渠成。因此,“中華民國在台灣”,固然是兩岸謀求統一時必須邁越的一個坎,它同時還是阻擋“台獨”的一道堤。只要反“台獨”的任務還依然嚴峻,大陸對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定位,實不必如此急於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