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以和為貴,貴在一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5 21:02:11  


  作者:吳振奮 上海浦東 企管

  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節目可謂精彩絕倫,無與倫比!其中人文精神部分通過動感印刷術來展現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含,并突出一個形變神不變的“和”字,更令人印象深刻、意猶未盡!而在這裡我卻想順勢而為,借題發揮,重新剖析一下“和為貴”之中的“貴”字。但願能別出心裁、錦上添花;另辟蹊徑,不辱貴意! 

  大家是否發現了“貴”字偏旁部首組合之奧妙與深義呢?“中”在上面,“一”在中間,“貝”在底下。而“貝”在字典中之解釋是:“屬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海貝形,為漢字部首之一。古時以貝殼為貨幣,又用作裝飾,故從‘貝’的字多與錢財寶物、裝飾品或貿易商品有關”。作為中國人,“和為貴”之道理大家都知道甚至也多明白,但在目前台灣海峽兩岸的關系現狀中,無奈的是不得不擱置爭議、存異求同而更注重其中之“寶貝”,即各自利益或相互之利益,此乃“避害趨利”之生動體現也!雙方都想告別過去、減少內耗,先從經貿合作中同取利益、共創雙贏,這也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及策略,為此實現了兩岸盼望已久的“大三通”,這也算是一種可喜之進步吧。而理想的“一中概念”及其“核心價值”或“中華民族之根本利益”是否也已在兩岸形成一致共識從而成為不可阻擋之歷史潮流和發展趨勢了呢?應該說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和距離的,甚至有時仍然會出現各自表述、貌合神離之曲折與尷尬。[最近有篇文章指出:在“兩岸統合路徑”與“兩岸和平框架”部分,兩岸統合學會認為兩岸目前在經濟、社會上已有密切的互動,但是兩岸之間的認同也在快速的往分離的方向移動。因此,除了現有的合作以外,兩岸宜透過機制(institution)的建立,以使雙方的互動得以往統合方向前進。如何推動兩岸統合路徑,以建構與鞏固兩岸的共同認同,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兩岸學者應在這些問題上盡量進行討論與研究。有學者認為,兩岸文字趨同化與兩岸食品安全共同體等構想,都可以盡快的開展。]本人認為:在堅持“一中原則”或“一中共識”這一關鍵前提下,通過和平協議來規範和促進兩岸朝著共同維護根本利益、共同重視核心利益、共同追求最大利益之正確方向發展,此乃兩岸同胞之福,也是中華民族之福,這才是“貴”字所隱含之真正價值和應揭示的重要意義。 

  讓我們共同來仰望、一起來品味這個神奇的“貴”字吧:“貝”在下,意味著以經濟為基礎,以兩岸之經貿合作為手段,共同追求兩岸之總體經濟實力,使“貝”字顯得更有含量及價值,更加扎實而穩重,更能稱心且如意。“高樓萬丈平地起”!有了“貝”字這一扎實之經濟基礎,就可以應付任何危機,影響意識形態,從而決定上層建築了。就能够財大氣粗“一”以貫之,理直氣壯追求統“一”了,因為這是國家之核心價值,也是民族之根本利益。所以,應將其放在中間、始終如一;好讓它承上啓下、巍然屹立。這樣,“中”字也就自然而然地高高在上、如日中天了!這就是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兩岸統一是中華振興之必然要求”。這也是我如此固執、一廂情願地“咬文嚼字”之原因所在和良苦用心!這也許無意中從不同角度回應了馬英九先生提倡的兩岸文字方面的過渡統一模式---“識正(台灣保留的繁體)書簡(大陸實行的簡體)”吧。雖然大陸并不認同繁體才是正體,但是我們仍然欣賞“識正”之雅意。另外,“貝”字之簡體裡有個“人”字,與繁體比較而言,不是更符合“以人為本”和“人性化”嗎?!馬英九先生等許多見多識廣的看官們覺得呢!?不妨先品味一下鄭板橋自題書齋聯“删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之意思,再透切理解“大中至正”之真諦。總之,應相信“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一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盼大家都能和氣生財,財源廣進;願咱們皆能盡力而為,為所當為。希望兩岸同胞能够以誠相待,和諧相處;以人為本,以和為貴。團結就是力量,拼搏才能勝利!只要貴在堅持,就能漸入佳境;只有貴在一中,才能樂在其中。大業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