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賀鳳義 山東省曲阜市 曲阜師範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大學生
提起郭冠英,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去年在台灣島內政壇上喧囂一時的“範蘭欽旋風”,這樣一個知識分子般的當局“駐外人員”,很不起眼的人物,卻說出了很多台灣人近十年都不敢說出的話。“我是一個中國人”,“中國是一定要統一的”,“台灣是中國叛離的一省”,雲雲,等等,這是多少愛國和擁護統一的台灣同胞想說卻不敢說的話呀,他說了,而且很有骨氣的和那些嘴上掛著“愛台灣”其實只知道撈取政治利益的政客們作鬥爭,雖說獨臂難支,但是仍然堅定原則,決不後退,甚至因此丟掉了工作,這是什麼精神呢,筆者認為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憲法價值的烈士精神,這樣形容毫不為過。
這個“範蘭欽事件”,雖然已經過去好段時間了,但是每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總是很讓人回味。他為維護愛國之心,不得不承受那些台獨分子的污蔑和人身攻擊;為了堅守“憲法”價值,不得不做當局的替死鬼;為了真正的愛台灣,不得不被那些偽“愛台灣”拉下馬。已進入暮年的自己突然“失業”,不得不重操舊業,寫書、寫政評及做客訪談節目以謀生。這個現象,不只是一個個案,它不失為目前台灣島內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現狀的縮影,在事件的過程中台灣的各種政治勢力蜂擁而起,甚至群起攻之,不分藍綠,各執其詞,吐沫星亂飛,台灣島內已經好久沒有這種氣勢了,為了一個人爭得頭破血流。期間,幾乎沒有人站在郭冠英這邊,郭冠英一人承受著社會各方的壓力,成為事件的中心。而當這些政客們和媒體消費完他之後,他仿佛被人遺忘,台灣島內頓時鴉雀無聲,一切又都恢復了常態。這個事件只有一個受害者,就是郭自己,但他非但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同情,甚至吃了官司,搭上了數額不菲的官司費用。
身在大陸,作為事件的觀眾,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件事呢?答案很簡單,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從當前台灣島內社會大環境入手。從1990年代,李登輝主政之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發生了轉向,而且過程是無序的,結果也是雜亂無章的。大中國的整體觀念被徹底打碎,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卻無法真的上升為所謂的“國家認同”,島內藍綠兩大勢力激烈對峙,統獨紛爭左右了近十年島上政治形勢的陰晴雲雨。“中國人”的認同被整體妖魔化,對國家統一的追求背上了“台奸”的罵名,弄得島內民眾人心惶惶,尤其是嚇破了那些政治人物,讓他們不敢於說真話、說真心話,政治性格兩面花、兩極化,政治文化陣營對峙化,民眾以“統獨”為標準,各自站隊,一個統一的社會群體被無情撕裂。
這其中,台獨宣傳得以在所謂言論自由的蓋子下“去法理化”,一個以分裂國家為目標的政治信仰竟然能讓一個黨派——民進黨維持了四成上下的民意基本盤,而且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被台獨意識所誤導,那個維護國家統一的“一中憲法”被打擊的遍體鱗傷、不知去處。當然了,關鍵的原因在於台灣意識被台獨意識的綁架,支持台獨被硬性宣傳為愛台灣,擁護統一、與大陸和解交流及反對台獨的人被貼上“中共同路人”的標簽,通通一律斬草除根。
其實據筆者對現實的了解以及和很多台灣朋友的交談,大多數台灣民眾並未對這個問題表現出多大興趣,他們生活的主要部分是盤算如何謀生,也在台獨意識肆虐了近二十年後漸漸看透並厭倦了政客們的言行。可是郭蘭英為何還深受輿論鞭笞呢,理由很顯然,就是“媒體+政客=民粹”公式,政客提供給媒體所謂真相材料,媒體通過各種平台,將這些聲音無限放大。造成其實只是一小撮人的意見是整體民意的假象,而當局作為公權力的代表,只能在這所謂的民意氛圍下屈服,罷免郭冠英,當局的監察部門甚至要彈劾他。民眾能在事件中得到什麼呢,國民黨的被動挨打,民進黨的用心險惡。按照民主原則,可以在今後的政治選舉之中用手裡的選票予以懲罰,可是理論上可以,現實中真的可能嗎。國民黨不行,民進黨更不行,但除了他們倆還有別的選項麼,沒有,而且真沒有。
無論是從兩岸關係上找,還是從中美關係這種國際大局勢中找,都能找到台灣面臨這種困境的原因。但是局面終究是人造成的,二十年前民進黨為了推銷自己的政治信仰,費盡心機對民眾進行洗腦,國民黨為了跟上民意的浪潮,也被迫對政黨話語體系進行改造,凡事一律本土化。兩黨你爭我奪,不亦樂乎。可是受害者真的是郭一個人麼,不是,是全體台灣同胞,兩黨的惡鬥,浪費了太多的社會成本,牽扯了太多的民眾精力,社會的正常生活被打亂,正常心理被忽視,正常建設被荒廢。
筆者書寫此文的目的,不是讓人們放棄對國、民兩黨的期望,因為他們畢竟雲集了島內的社會精英;也不是純粹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要提醒島內主政者和在野者今後政見主軸是真正的民生,不是見便宜就上的小人得志。對國民黨來說,要勇敢的扛起泛藍的大旗,敢於堅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憲政價值觀,不要在泛綠面前總是低頭妥協;對於民進黨來說,要放棄為了批評而批評的不可持續做法,轉過身來正面大陸,尋找兩岸大三通時代的政治翻身機會,摘掉有色眼鏡,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勇於和大陸交流,和國民黨競爭大陸事務的主導權,因為台灣是個多黨輪換執政的社會,今後“國”下“民”進肯定頻繁發生,而大陸事務和政策是需要維持的,而不是時起時落,台灣同胞需要可持續的政策與施政,而不是政黨輪換後的反攻倒算。從台灣社會的大結構著眼、著手,讓郭冠英這樣的悲劇人物不再出現第二例,讓台灣同胞能集中精力從國際經濟的漩渦中掙脫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