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那逝去的掌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09 13:40:24  


  王太拓 吉林 學生

  那逝去的掌聲——讀吳咏慧《哈佛瑣記》 
   
  1931年底,梅貽琦由清華留美學生監督回國就任清華大學校長,在就職演說中,為了強調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仿孟子故國說,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此說在當時並沒有引起社會的共鳴,而近年來卻成了教育界的共識。我們已經認識到,如今的大學只見大樓不見大師,傳統的名校也在不斷衰敗,為何中國的大學培養不出大師呢? 
  
  今日拜讀了吳咏慧先生的《哈佛瑣記》,作者閑適的筆調記錄了哈佛的校園文化和大學精神,在這本小册子裡我們領略到了哈佛大師的人格魅力、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緊張充實的學習生活,文字簡練輕快,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將博大的哈佛精神很形象的展示給了讀者。在這本書裡,我們認識到了中國大學與西方大學的差距,也找到了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的根源。
  
  《哈佛瑣記》記載了這樣的一個小故事:“羅爾斯講至緊要處,適巧陽光從窗外斜射進來,照在他身上,頓時光彩照人,十分炫眼。”這一場景真是讓人神往。學期結束,羅爾斯教授上完最後一課走下台階,全體學生立即鼓掌。羅爾斯本來就內向害羞,於是快步走出講堂,可是在他身後掌聲依舊。同學們說:“讓羅爾斯教授在遙遠的地方還可以聽到。”
 
  何為哈佛精神?哈佛的校訓告訴我們:“讓柏拉圖與你為友,讓亞裡士多德與你為友,更重要的是讓真理與你為友。”對大師的敬意就是對真理的尊重,哈佛的學生要讓大師在遙遠的地方也能感受到學生們對他的敬意,這樣的大學精神又怎會培養不出精英呢?對真理的追求是哈佛人內在的一種品質,對真理和大師的尊重是哈佛人的一種精神追求。
 
  哈佛學子對大師的掌聲至今沒有停止,而在中華大地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掌聲。至今,我們還會懷念西南聯大時期的那種大學精神,戰亂、貧困並不能阻斷聯大人對真理的追求。威脅、恐嚇並不能逼迫聯大人放棄對自由的向往。然而,在當今的中國,我們再也聽不到類似的掌聲了。大師絕跡了,真理不在了,大學沒落了……

  中國的大學一直努力著成為世界一流的名校。於是,國家撥了巨資讓高校大興土木。可是,當我們的大學成了現代建築美學的標本以後,我們發現大師們似乎從此絕跡。教授們忙著抄論文、做嘉賓,學生們忙著打遊戲、談戀愛,大學精神成了一個空洞的名詞。在中國,已經很難找到一所具有獨立大學精神的高等學府了。我們在追趕世界一流大學的同時,卻忽視了對自身精神的追求。

  威廉•詹姆士曾描述他心目 中“真正的哈佛”,他說:“我相信,就培植自主與孤獨的思想者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學。哈佛的環境不只允許,而且鼓勵人們從自己的特立獨行之中尋得快樂。倘若有一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模成單一固定的性格,那將是哈佛的末日。”哈佛一直堅持著對真理的追尋,所以它始終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學。而中國的大學卻接受了一種與哈佛精神完全相反的理念,我們大學教育將學生們塑模成單一固定的性格,所以我們的大學走到了陌路。
  
  《哈佛瑣記》還記載了哈佛銅像的故事,在大理石台基上有三行字,第一行John Harvard,第二行Founder(創校者),第三行1638年,這是著名的三個謊話雕像。為什麼呢?因為雕刻家法蘭西並沒見過哈佛本人,而是以一位英姿煥發的校友代為模特作的塑像;其次,哈佛並不是大學的創校者,而是臨終前把一半財產和全部藏書捐贈給了大學,後人為紀念他而把校名改為哈佛;最後大學真正的創辦是在1636年。中國的大學管理者是很難理解銅像中的深意的。這樣的錯誤發生在中國的大學只會招來他人的嘲笑。然而作為世界一流的哈佛為什麼會犯如此“低能”的錯誤呢?吳咏慧先生告訴我們:哈佛人不輕信傳說中的權威偶像,所以反而容易採取唯美的觀點來欣賞它,使它與當前的生活打成一片。最後,讓人感到哈佛最最可貴之處在於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氣氛,讓每個人嘗試去表達自己,發覺真實的自我。在哈佛每個人都受到鼓勵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覺,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去生活! 
   
  中國大學的復興之路,就是對那逝去掌聲的追尋之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