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設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 合作發展新開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30 15:51:59  


  作者:賀蘭雪 北京市

  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不斷修正的過程,不斷接近實際的過程。

  可能人們對兩岸關係的認識,囿於大環境的影響,無論從語態表述、立場表達、前瞻描述,都會表現出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從大陸的方面看兩岸關係,是一種語態和立場;從台灣的方面看兩岸關係,又是一種語態和立場。各自有各自的特征。這些立場和語態,有一定的交集,也有不少差異。交集表現在兩岸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交集是法體上的交集,本質是務虛的。台灣方面現在是國民黨執政,基本上還承認一個中國,堅持“九二共識,”在一個中國的認可上與大陸有交集。但是台灣方面,島內由於思想意識的混亂,由於選舉的需要,對一個中國的堅持不是很牢固。台灣當局領導人的言行,某些方面常常表現出搖擺和自相矛盾的情況。差異在於兩岸是各自相對的實體,有各自的體制機制,無論是言或行,首先都要為各自的利益服務,這可能是兩岸不能開啟政治對話的原因之一。即使開啟了,也不會順利進行下去。就像當年兩岸雖然形成了“九二共識,”有了“汪辜會談,”但後來又中斷了,因為兩岸在事實上還沒有形成利益攸關的共同體,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各自退縮。

  人們都期待兩岸進行政治對話,兩岸政治對話,現實條件具備嗎?兩岸形成了利益攸關的共同體了嗎?能順利進行下去嗎?遇到挫折出現分歧怎麼辦?以台灣島內的政治生態和現實狀況,兩岸要開展政治對話,不會順利。從大陸方面看,認為現在國民黨執政了,台灣應該和大陸展開政治對話。大陸在兩岸關係政治格局中,保持著主動和優勢,台灣處於被動和劣勢當中,這使得台灣方面在政治對話上始終採取防守姿態和保守心理。從兩蔣到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都延續著這個狀態,這不是他們個人所能夠改變的,是兩岸的政治格局所決定的。他們是局外人的時候,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和局內人是不一樣的,不是誰的性格多變的原因,而是他們的體制使然,是大環境使然。

  從大政方針來看,無論大陸台灣,對兩岸關係的認知也是發展變化的,大陸方面從解放台灣到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有一個思想認識發展變化的過程;台灣方面也是這樣,從“三不”到“戒急用忍”到“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之類的,方針政策的發展變化是由於兩岸關係的實際在發展變化,而方針政策的發展變化又促進或者遲滯了兩岸關係的發展。民進黨執政八年兩岸關係完全倒退,是由於大政策上出現了問題。現在兩岸關係發展比較好,是由於兩岸雙方都能夠從實際出發,在方針政策上比較符合實際,推動了兩岸關係的發展。

  從具體情況來看,人們對台灣的政治生態的認識,對國民黨的認識,對民進黨的認識,對島內政治人物的認識;當然也包括對大陸各個方面情況的認識,也是在發展變化之中。從感性的表面的形象的認識,逐步接近到理性的本質的具體的認識。大陸對民進黨的認識,從開始的拒斥、批判、反對到隔空對話、期望交流、間接得接觸,並且以一種建設性的姿態來對待,認識上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對島內各個政治人物的認識,從他們的政治作為、言行舉止上來分析、判斷,也有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人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有時候會否定以前的言行。

  人們用語言、文字、圖像或者形體表達對事物的認識和態度,很多的時候有局限性。不管是語言、文字、圖像、形體的表達,都是對某一事物在特定時空狀態下的判斷、定義、叙述,不免要帶著特定時空狀態下的特征。而時空是不斷變換的發展的,即所謂的此一時彼一時。當然,時空的發展變化也貫穿著某種質的東西在裡面,如果理解了這種質的東西,那麼人們的語言、文字、圖像、形體對事物的表達認識可能就接近了本質和真理,它的時空穿透力可能就會長一些。人們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語言的、文字的、圖像的、形體的表達認知也是這樣的,伴隨著實際、實踐的發展變化而有所不同;也有所同。有所同表現在對本質的認識上,有所不同表現在量和形式的變化上。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有急統、緩統、急獨、緩獨的大致之分,還有不統、不獨、不武的說法。不統、不獨只是一個過渡狀態,不是一個目標,只是一個過程。急統論者可能沒有看到兩岸關係發展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認為以大陸的優勢,在大陸的主導下,應該能夠早日解決台灣問題。但實際情況不盡人意。主張緩統者,可能沒有看到台灣問題長期拖延下去的危害性;急獨、緩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實現的幾率都不是很高。

  兩岸之間的合作發展,乃是當務之急。大陸方面現在比較重視政治對話,台灣方面比較重視經濟問題。政治對話的時機和條件可能確實還不太成熟;而一味專注於經濟問題不能將其上升一個層次,不為兩岸政治對話做準備,則不利於將來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兩岸之間交流交往已經非常緊密,涉及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的事務具體繁多,僅憑兩岸各自對台、對大陸的機構來獨自處理,會有很多困難,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求,需要合作發展,共同管理。設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主要是為了因應兩岸經合協議簽署後的後續協商和協調,這一架構的設立可能蘊含著兩岸關係發展的新機遇,就看兩岸高層怎麼認識對待這一事物。如果兩岸設立經濟合作委員會,只是為了協商協調經合協議的後續工作,而不能擴展其功能和作用,則可能會成為一個失誤。如果能掌握並運用好這一契機,經濟合作委員會的設立可能會成為兩岸合作發展的開端。經濟合作委員會的功用不能僅限於經合協議的後續協商和協調上,應該擴展到兩岸具體事務的共同管理上,不斷發展完善經濟合作委員會的功用和架構,由兩岸各黨派各階層人士參與,逐步擴展到社會、民生、文化等各個方面,走一條合作發展、共同管理的道路,慢慢融合兩岸的經濟、社會、民生、文化關係,真正使兩岸形成利益攸關的共同體,為政治對話做好鋪墊,為和平統一打下堅實基礎,這可能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和平統一的路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