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論公與私及勞動的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7 17:05:23  


  作者:賀蘭雪 北京 工作

  人們認識到,世界上的一切,離開了人和人的活動,都將毫無意義。

  一 
   
  人們追求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較以往的階級社會而言,應該是一種合理、公正、恒穩的社會,是一個對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都有保障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怎樣才能出現呢?在於人們的不懈努力追求中。階級社會是不合理社會,它的不合理在於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上,財產的不公正分配上,還有一個最大的弊病就是人對人勞動的剝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社會,客觀地說,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階級社會有它的歷史的局限的進步作用,但它違背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改變它,不否定它,人類社會就不能進入更高級的成熟形態中。
   
  私有制、私有的各種形式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呢?私有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集中,這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和深入地進行生產,這是私有的各種形式在歷史上所起的局限的進步作用。但人們也認識到,這種作用的產生和得來是有代價的,私有者所集中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價值並沒有如人們理論上所說的那樣有效地用於再生產,而是被畸形地壟斷,或者囤積起來,或者用於私人消耗,真正用於生產的部分是有限的。這種以支配和消費眾多人的勞動價值和生產資料為目的生產,它的進步作用當然是很局限的了。它作為歷史發展階段中的必然產物,有其存在的根據,但它違背人類社會發展前進的最終目標和人民群眾的根本願望,所以它從產生,就遭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反對,這種反對隨著其它社會必要條件的產生和形成,必然要成為主導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即公有制、公有的形式在社會中占主體,其它的形式作為補充,或者作為促進的力量而存在。
   
  二 

  私有從本原上來說是人私心的發揮和擴張——這裡只是從人的主觀方面來分析私有的本質,當然私有制的出現,不僅僅是人主觀上私心的結果,它還有外部條件,即生產的發展和剩餘價值的產生等;但也不能忽略人的自身原因。

  人的私心籠統地歸納有兩種,一種是生理上的,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人有愛護自己身心的本能,從意願上總是希望身心處於適意的狀態,沒有人願意自己的身心是病痛的,這樣生理上的私心不違背自然規則,也不違反社會通則。當然人的這種私心要有限度和範圍,不能是無限度和無範圍的;另一種是心理上的私心,很大程度上是後天形成的,人的心理上的私心往往和生理上的私心結合在一起。心理上的私心受家庭、社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在對財富、權利、名譽等內容的追求中。這種私心在一個合理合法的尺度內,對社會不構成破壞。但任何事情,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限度時要發生質的變化,會成為另一種形態。

  人的私心從性質上來講,具有無限擴張的特征,因為私心的直接結果使人得到自我利欲的滿足。所以人要遏制私心,否則這樣的私心形成了龐大的慣性,自我就無法控制,會危機到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會侵犯公的秩序。公的力量就會反制這種私的行為,侵害越大,反制越大。所以個人的行為當中,不得不審度各種公的事情。人們的大多行為,就在公私這樣兩種對立力量的主導中進行。

  人的私心和公心的活動,個人內在因素起決定作用,外在的因素也發揮著重要影響。只有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都具備了,人的公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體現,私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遏制;另一方面公私之心也會隨著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有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的可能。極端私心的最大結局,是把個人或集體徹底地孤立於社會之外;公心的最高境界是大公無私,公而忘私。

  公、私是一對辨證體,公、私的內容也不是固定的,是豐富具體的,它隨環境和條件而變化。換一個範疇來看,私心也可以看做是人類的自然性,公心則是人類的社會性。

  公、私關係相互轉化。在一個範圍內是公的事物,到了另一個範圍和環境中,可能就具有了私的性質。比如拿國家來說,國家利益對於人民群眾而言應該屬於公的範疇,但當人類社會進入到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時,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差別逐步縮小,以國家為結構的利益體又會變成有悖於人類社會共同利益的私的個體,因為那時共同利益成為主體。在國家內部,省、市、縣的地方利益相對於國家利益,有私的特征,它首先必須符合國家利益,不能成為地方保護主義;企業、集團、行業的利益相對於社會又是私的利益,它不能侵犯社會公利,等等。

  辨證體的特征是既對立又統一,對立的兩方面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在一定條件下是井水變河水,河水變井水的關係。人的私心是存在的,私心要正當地存在,要成為不違背公心的存在,它要麼嚴謹地保持在合法合理的尺度內,要麼就必須以公的形式體現出來。這種過程決不是假公濟私,而是濟私為公。人們為社會工作,需要物質報酬,這可以看作是人們的一種私的要求,但它以公的方式體現,人們為社會作出了服務,社會認可,所以人們合理地得到個人需求的報酬。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些大商人大資本家他們獲得經營上的成功後,非常熱心於社會福利事業,這正是私利化公利的體現,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境界,他們認識到把財富只是簡單地集中到小部分人的手中,沒有多少意義。這種現象的存在和發展,將會推動公的事業的進步。當然,公利社會的最終建立,不能僅僅依靠他們的這種局部個人行為。

  私的運動在現實中給每個人帶來的利益都是暫時的,私的運動只有轉化和依賴於公的運動,才有出路。私的活動以個人、小團體的無限私利為目的,這樣的追求,滿足了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犧牲著大多數人的利益。這種現象的另一個負面作用,就是遲滯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在階級社會中,大多數人不自覺的私心多於公心,他們專注於自己和周圍人暫時的利益,很少著意於去做有益於公的事情,絕大多數的人都以私的心態來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人,雖然他們也有不自覺的公的願望——這正是人們可貴的品質和公的事業能夠艱難而有力地前進的主觀動力——但私的大的環境又迫使他們以私的做法來對待社會,這樣,合理、公正、恒穩的社會就無法建立起來,因為人們都不努力去建設它。在這樣的環境中,即大多數人注重私的運動的階級社會中,還是有那麼一些人在為公的事業而努力,從來都有這樣的人,從階級社會一開始就有,這些以公的事業為重的人的努力,加上其它人不自覺的公的活動,推動了社會公的事業的發展,艱難地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但就是這時候,私的各種具象還沒有完全消除。

  私有占優勢的階級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合理不公正的現象,只要這樣的社會不從根本上發生變革,那麼這樣的一個社會對任何人及其周圍的人而言,都是一個隨時可以把他擁有的權利和自由粉碎掉的社會。一些人在一段時間中具有一定的特權,他們可以為滿足自己的私利而損害了公利,那麼當有一天他們的特權失去了,他及其周圍的人沒有了特權或者私利保護時,其他具有了特權的人也會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他及其周圍的人,他及其周圍的人又會成為私利的受害者。這樣的私有社會造成了無限的私利運動的循環,每一個人可能會成為受益(私利)者,又必然要成為私利的受害者。而當社會一旦建立並形成穩定合理的結構,進入成熟狀態,這樣每個人生活在一個公利為上的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都有了保障,人對個人及其周圍人的私利通過公利的形式得到了實現,這可能就是人們一直憧憬中的大同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吧!當然前面的這種論述只是一種理想的整體情況,不能排除在這種整體性的局面中存在個別的情形,即個別、部分、特定地存在一些私的現象,不會有一種純粹的公的狀態,它不符合唯物史觀。

  社會運動的總趨勢是發展到成熟穩定的狀態,建立起合理、公正、恒穩的社會,這是公的要求和運動的方向,是絕大多數人的願望,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這種美好願望,在各種文化中都有體現。

  宗教宣揚這樣那樣的天國,在當時有限的生產狀況下,在人們的科學思維還沒有達到一個高度時,種種關於天國的憧憬大多起到了啟發和誘導人們不斷追求不斷前進並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則去追求的積極作用,宗教的這種啟發誘導具有很大的作用,當然這種帶有一定幻想色彩的誘導,寄托於未來忽略現實,又產生了麻痹人鬥志的消極作用。

  神話宗教的啟發誘導,其實是一種社會的主觀能動力。主觀能動有範圍和層次,主觀能動在客觀實際面前,它有時限性和局限性,但主觀能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又是不斷擴展和壯大的。不是說人的某種主觀能動即刻就能改變所有的客觀實際。主觀能動經歷了必然的過程和時間後,它確實能改變客觀實際。“嫦娥奔月”在古代是神話,但現在是事實。古代有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現在也都實現了。這種神話在當時其實是人類社會的一種主觀能動,因為這種主觀能動建立在人類社會的整體願望上,所以人們不容易理解。如果人類社會從一開始就沒有這樣的主觀能動,那麼人們現在也登不上月球,更別說進入太空了。人定勝天這裡的“人”指的是人類,指的是人類社會的實踐過程,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這是一個屬概念,不是一個種概念,不是個別的人和個別人的主觀能動。當然人也有個別的主觀能動,但這種主觀能動有範圍和層次。人類主觀能動的超前意識既是優勢又是不足,優勢在於它超越了現實,不足也在於它超越了現實,這就是它的時限性和局限性的問題。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人定勝天是肯定的,就是人類的主觀能動和創造力,一定能夠戰勝客觀實際。不但能夠戰勝,而且還會創造出一個客觀實際來。客觀實際也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它應該也有範圍和層次。哲學的兩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也就是意識與物質,精神和自然界的關係。思維、意識、精神進一步闡述,可以說成是人類的主觀能動,存在、物質、自然界可以說成是客觀實際。人類社會也是客觀實際的一部分,但它又有超越於這個內容的主觀能動。人類社會是人的主觀能動和客觀實際二者之間的聯接點,這二者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

  三 

  在現實當中,一些團體、行業往往形成壟斷性和封閉性的小環境,有些行業集團的行為,已經嚴重地侵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都是私的運動在社會中的體現,它本質上阻滯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阻滯著公的事業進一步發展。但是為什麼還要允許非公經濟存在呢。這是因為公的運動和私的運動從現狀上來看,還沒有達到統一,具體說,就是公的事業從大的範圍來看,還處於弱勢,還處於發展階段,私的運動還有優勢。從內部看,公的運動雖然已經處於主導地位,但私的具象還有生命力。人們不能脫離世界而存在,在我們周圍私的運動還大量存在,這是客觀事實。所謂客觀規律指的是:已有的客觀事實的運動過程和這種運動過程所顯示的未來運動的必然軌跡。人的主觀能動就是不斷地追求和體現這種客觀規律的意識。允許一些非公有的經濟形式存在,這樣有利於我們的經濟與大範圍內其它非公經濟的接觸,也能夠從反面促進公有經濟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又是我們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因為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出現,人們的主觀能動必須發揮作用,去推動建設它。大範圍內私的運動處於優勢,但它不能永遠處於優勢,公的事業將來必將成為主導,這是客觀規律,人們的主觀能動與這樣的客觀事實相結合,就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公的運動和主導力量在少數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中,當然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中,也存在局部的或者不自覺的公的形式,但沒有形成制度。公的事業要為世界帶來和平與進步,主要看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實踐,能否成功,也要看世界範圍內其它國家將如何發展。公的形式在將來的實踐中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是豐富而具體的,它不會是一個模式。

  非公經濟在我國的存在它應該而且必須不同於資本主義初期的那種狀態,也不同於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因為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的性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追求和體現客觀規律發展的軌跡,把私的運動發展成公的運動,逐步地建立起合理、公正、恒穩的社會,這種社會就是馬克思主義講的共產主義社會和我國古代思想中早已有之的大同社會。如果我們的市場經濟還處於模仿資本主義初級階段那種帶有原始野蠻性和掠奪性的階段,或者是唯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種種飲鴆止渴的方向是瞻,那就很難發揮好主觀能動性,做出具有開拓意義的事業。而現在客觀地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一些方面有著嚴重不足和違背社會主義本質的情況,重市場經濟而輕社會主義;重眼前,不重長遠;過於重私利,而忽略了公利。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兩個輪子要同時轉,而且要協調地轉,社會主義經濟的最大特征是計劃性,當然社會主義還有很多特征,它重視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等等。市場經濟的特征之一,是自由貿易,由市場的需求形成物資的流通和生產消費,等等。僵化的計劃,已經證明有弊端,但是不是說社會經濟生活中就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計劃了,這種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做法肯定又是不正確的;計劃還需要,但要適應經濟新的發展並能夠為經濟新的發展創造條件,這時候要進行宏觀調控,既根據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宏觀調控,又根據國內的經濟形勢的發展進行宏觀調控。這是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責。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市場的資源配置和流通功能,它不是萬能的,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的事物,市場在起積極作用的時候,它必然有消極作用。自由貿易帶有私的運動的特征,而私的運動我們分析了它的特點,具有對私利的無限追求和擴張性質,它具有侵害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各種可能,甚至會損害到國家的利益和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是對各種關係到廣大群眾利益的經濟行為進行監管和規範。以前政企不分,使各種經濟體缺乏動力和效益。政企分開之後,就沒有任何關係了?不是,政府和各種經濟體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羊群和牧者的關係,政府是牧者,是監控和規範羊群的牧者。

  對各種經濟行為的監管和規範是為了確保它們在合法的框架內健康合理地發展,保護合法的打擊非法的,間接的是對各種經濟行為的培養和愛護。當然不能把它又簡單地處理為對各種經濟行為的刁難和干擾,又變成政府的私利行為,合法合理的經營,不需要過多的監管。在一個社會沒有形成比較合理恒穩的體制結構之前,這種監管和規範一直都是需要的,因為那種非法的不合理的行為隨時都會出現。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了的體制結構能永久地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所以另一個方面還要不斷地進行體制的改革和完善。一些市場經濟比較成功的國家,它們的體制也是比較完善,體制比較完善說明了什麼,完善的體制本身就是一種比較成功的監管和規範。

  認為市場經濟,價值規律會自發地起作用,似乎價值規律能解決一切社會經濟問題的認識是不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講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成商品價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形成一種平衡的市場供需關係。這個理論講的是一種理想公平的經濟環境中的經濟現象,或者是一種簡單商品交易的市場情況,是一個概括性的理論,也可以說是一個公式,它還不等同於具體的運用。在各種具體複雜的經濟行為中,有時候價值規律的作用是不明顯的,或者起不到作用,因為它被各種人為因素擾亂或者破壞了,因為社會是有各種各樣的主觀能動性的,大多數人的這種能動又受私利的驅動。比如在壟斷性的經濟行為中,價值規律的作用就不明顯。在兩個經濟景況相差很大的國家,雙方之間的經濟貿易行為,僅憑價值規律去調節,是根本不行的,所以就有了各種各樣的規則來保護各自的經濟利益。西方國家倡導全球範圍內的自由貿易,於他們的私利有利,能夠實現它們私利的無限擴張和滿足。全球範圍內真正意義上比較公正合理的自由貿易的出現,可能還要一段時間。在經濟環境沒有達到平穩有序的情況下,一些新興的經濟行業,市場需求旺盛利潤巨大的經濟行業,如果簡單得依靠價值規律來運行,會產生不正常的市場行為,造成畸形的經濟發展,滿足了一部分人的暴利,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會形成泡沫經濟,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徹底跨掉,像東南亞金融危機那樣。政府對一些經濟行為實施宏觀調控,有些人物便振振有辭地指責說,政府是在調控市場還是操縱市場呢,他們的這個話剛好說顛倒了,操控市場的正是他們,破壞市場規律的也正是那些集團,他們的行為在私利的推動下已經侵犯公利和社會的整體利益,政府必須調控。而且,這種調控在一些要害部位和方面要具體到位,不從具體要害部位入手,宏觀調控的效力就貫徹不到實際當中。

  四 
   
  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勞動創造財富創造價值。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深刻地揭示了存在於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極不合理的勞動和勞動價值所有(關係)情況。即,大多數的勞動者被迫出賣勞動力,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並且創造了遠遠超出資本家付與他們報酬的勞動價值,而這些價值主要是依靠勞動者的勞動付出而形成的。資本家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極不合理地占有了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這是馬克思所分析的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生產特征,這裡面存在著嚴重的剝削,即資本家野蠻地大量地占有了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和剩餘價值。

  勞動通常是要創造價值的,只有人的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當然人的這種勞動也只有和其它勞動要素相結合才能創造價值。單方面的勞動要素比如生產資料是不能自動產生價值的,但有的生產資料中包含著物化了的勞動,這些生產資料經過人的勞動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從社會發展的整體角度講,是需要贏餘勞動價值的,而且會越來越豐富。如果人們的勞動不能創造贏餘價值,僅僅能夠滿足勞動者的個人需要,那麼這種勞動就不具有先進意義,而仍處於簡單勞動和自然勞動的階段,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沒有體現出來,社會就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而不能進入到更高級的形態中,社會的進步將會遲滯下來。將來人類社會如果進入到一個高級的形態中,那時侯生產高度發達,有可能物質財富的生產者要逐漸減少,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會把人解放出來,日益社會化和自動化的生產和經營的場面將會出現,但還是離不開人的管理。

  現代意義的勞動應該是一種體現社會化趨勢的復合勞動,它已經不同於那種簡單的自然勞動。這種勞動已經體現和實現著公的要求和發展,不管它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還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它與簡單自然勞動相比,已經有了本質上的變化。簡單的生產勞動,有的不產生價值,有的產生與所付出相等的價值,有的產生少部分價值,究其本質,就是個人的勞動沒有很好的和其它勞動要素結合起來。自然農業生產,依靠耕牛和犁鏵,依靠雨水,這樣的勞動,成果就很少,價值也不多。但是現代的農業,農民掌握了科學的種田方法,有水利灌溉,有化肥農藥作保障,這樣的勞動所得就比那種自然勞動成果要多,價值要大,所以勞動的趨勢是逐漸走向社會化,並越來越成為復合勞動,或者是複雜勞動。

  具體的某個方面的勞動可以成為社會勞動的一個環節,比如科技開發者的勞動,他們的勞動及其成果間接地或直接地轉化成其它形式的勞動成果,或用於消費,或用於其它生產,形成了網絡式、鏈條式的勞動反應,這樣的各種勞動就體現了社會化的特征。

  簡單勞動或自然勞動與復合勞動、社會化勞動之間的理論關係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隨時代和環境不斷轉化變動的。也許耕牛和犁鏵相對於刀耕火種是進步了的複雜勞動,但相對於機械化勞動,它又是簡單自然勞動,也許將來,這種機械化的勞動又被另一種更為先進的生產所取代,它又成為過時的簡單勞動,這都是可能的,這些概念更替和劃分都不重要。

  勞動創造價值,並且要創造大量的價值,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勞動者的需要,但勞動價值和財富應該集中到勞動者手中,在現階段一般應該集中到以國家為載體的社會手中,國家和社會掌握了社會財富和廣義上的勞動價值,再對它進行分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推動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全球化的發展使國家集中社會財富和勞動價值的行為可能又會成為一種私的運動,但目前它仍然是公的運動。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制度下,處理公與私的關係要辨證地從實際出發。不管是哪個行業和門類的勞動都要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且也應該要創造出贏餘價值來。因為現代意義上的勞動,它的價值不僅僅是勞動者個人所形成的,勞動者和各種勞動要素相結合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勞動價值。所以勞動者在這裡創造了大於他個人付出的勞動價值是正常的,如果現代生產條件下的勞動者,掌握著現代的科技信息,運用著現代化的生產工具,處於良好的勞動環境中,而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僅僅能夠滿足個人的需要,不也是不合理的嗎?個人勞動是主因,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但不可能在勞動和勞動價值之間劃等號。當然,勞動狀況千差萬別,較為落後的生產方式,不能強求它們也要產生很高的價值,但落後的生產要改造升級,向先進的生產靠攏。

  現在,不合法不合理地攫取社會財富的行為並不少。不能把私利無限放大,這種情況很不好,歷史上的絕大多數革命鬥爭可以說是公利與私利之間的鬥爭。吸收社會各階層的優秀人才進入到管理隊伍,包括非公有經濟群體中的優秀人才,這個政策能夠把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一個好政策。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吸收了許多階級出身,家庭並不是工人農民出身的優秀成員,但這些優秀人員加入共產黨以後,他們的行為再也沒有為他們原來所屬的那個階級或階層服務,而投身於人民革命事業,並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吸納不同階層的優秀人員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管理層中,絕不是為了方便不同階層為實現各自利益而在黨和政府中設置了代表,而是要他們堅決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服務。

  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必然會產生相應的精神文明,人們對自然、宇宙和人類社會及人自身的認識也要達到與這樣的物質文明相匹配的水準,否則的話,理想的大同的共產主義的社會是不會出現的。僅有物質上的文明,不足以使人和人類社會進入和諧的狀態,相反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和毀滅的可能,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達到了高度結合的狀態,有機地統一起來,人類社會才能步入比較理想的境界中。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