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兩岸經貿大步走 互補互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2 08:17:10  


讓兩岸的經濟與產業做更密切的合作、分工、互補,則對兩岸經濟與產業體質的提升,都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中評社台北3月12日電/度過紛擾不定的“總統”大選、萬事暫休的農曆年假後,一度低調的放緩腳步、甚至接近暫停的兩岸經貿交流與開放步伐,在三月終於重新啟動。

  中國時報社論期望,兩岸本於善意與兩岸經濟的繁榮,能有更大的開放與交流,發揮更多的兩岸經濟互補互強的利基。 

  大陸兩會召開期間,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表示,今年要擴大ECFA的早期收穫降稅範圍,讓更多的台灣產品─特別是農產品,銷售到大陸;他期望在ECFA後續服務貿易、貨品貿易談判,能取得實質進展;同時,他也強調在兩岸簽署投保協議後,“我們非常樂意看到更多的大陸企業到台灣投資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相信還會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我們非常希望看到的事”。 

  台灣方面,除了“金管會”加速核准國銀登陸,同時也確定放寬大陸銀行投資島內金融機構的比例外,“經濟部”也正進行第三波陸資開放的規劃,包括面板、半導體等被認為具“關鍵性產業”,將放寬陸資投資比例的限制。預計在完成評估後,本月即可望定案對外公布。 

  社論說,面對今年多變的全球經濟情勢,特別是歐洲經濟已進入衰退,美國經濟復甦火苗仍微弱不定的情況,兩岸經濟也各自有本身的挑戰與問題。大陸是今年將放緩經濟成長腳步,是否能“保八”在未定之數─甚至官方主動把經濟目標調降為七.五%;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仍在起步階段,資產泡沫問題在處理中。而以科技產品為出口大宗的台灣,則除了面臨歐美經濟走弱、市場下滑的壓力外,更有韓國企業由DRAM、LCD到LED、智慧型手機等各項科技產品上的強力競爭;島內金融業也因長期困於“小又窄”的島內紅海市場,有迫切又強大“不得不走出去”的壓力。兩岸如果能開誠佈公、不要彼此“防這防那”,讓兩岸的經濟與產業做更密切的合作、分工、互補,則對兩岸經濟與產業體質的提升,都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LCD產業就是個明顯例子。台灣的LCD產業主要競爭對手就是韓國;坦白說,對於技術領先台廠、本身又有強大品牌做出海口的韓國三星、樂金等廠商,台灣現階段是明顯居下風。但台廠在大陸市場卻有與韓國廠商一拚的架勢,主要就是兩岸合作,大陸家電業者來台採購面板。目前雖然大陸本土的面板廠亦逐漸開出產能,但台灣在技術與規模上仍居領先地位。如果兩岸此時能對產業合作、參股、投資新建廠等採更開放態度,兩岸就能在“合則兩利”下一起受惠,攜手“對抗韓流”。事實上,在日本面板廠在三一一震災減產後,韓國媒體就稱未來LCD產業將是“華語圈與韓國的對抗”。 

  從二○○八年馬政府執政後,雖然對兩岸經濟採取遠較民進黨執政時期更開放的態度,但不能否認的是,許多時候仍是“不乾不脆”─包括一般產業及金融業方面,都對陸資來台投資的限制、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項目,做過份保守的限制,結果是廠商的商機一再錯失。例如當大陸把面板廠執照“虛位以待”給台廠時,“經濟部”卻瞻前顧後,結果是讓韓國三星與樂金先拿到建廠批文。坦白說,“經濟部”一直以“核准較落後技術赴大陸投資”的觀點完全錯誤,既未考慮到廠商的全球競爭與佈局,更未考慮到其它國家亦會把技術帶到大陸。更何況,哪些技術是核心技術,該保留在手上,哪些是可釋出,廠商會比政府更了解、更有分寸。政府不當的限制扼殺島內企業的競爭力、坐視失去市場的例子太多了,從早年的石化、汽車到半導體、LCD、金融業…,反而是政府不重視的食品、家具、通路…,幸運的逃過政府限制,紛紛在大陸開花結果,由台灣的小型企業,壯大為大陸的大型企業。 

  社論最後說,展望今年,兩岸除了影響總體面的投保協議、ECFA後續清單等談判,希望能儘速完成,讓兩岸經濟、投資、產業的合作交流更深化、更有制度性外,更希望兩岸不論是對科技產業、傳統產業(如石化的輕油裂解等)、金融業等,都能以更寬闊的心胸、加大也加快開放的幅度與腳步,讓兩岸一起度過這波全球經濟低潮,共同提升兩岸的經濟與產業體質。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