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亞大陸地緣輻射示意圖,這張全球地圖突現了歐亞大陸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美國看起來似乎被邊緣在一個并不那麼世界中心的位置。(作者繪制) |
以軍事力量撬動政治杠杆
對於克林姆林宮而言,這是一個具有高度政治意義的戰略性前景。因為俄羅斯很難在經濟方面領導全球,在政治上重返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聯盟的領導地位同樣困難重重,並且既要在文化上要為具有廣泛的吸引力而充分努力(儘管俄羅斯廿年來同樣一直在為融入歐洲而努力,但文化上的天然區別和地緣政治上的劃分,使俄羅斯很難真正屬於歐洲),又要在科學技術方面需要提供更具有建設性的革新能力。這意味著,俄羅斯全球化戰略計劃的實現和對全球領導能力的挑戰必然是在於:俄羅斯是否能夠以軍事力量撬動政治杠杆,使國際局勢按照俄羅斯所希望的方向那樣發生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變化,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取代美國。
從較長期看,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蘇聯解體後無力維持有效的全球控制的俄羅斯現狀,使俄羅斯重新恢復成一個新型的世界大國(並非試圖恢復過去的蘇聯),經濟和軍事的關係仍是俄羅斯致命的弱點。如果說過去蘇聯制度的軍事力量局限於經濟領域的限制——把人送上月球的競賽卻對其國內經濟的控制形成致命的危險——儘管高度集中的政權制度同樣使蘇聯的社會經濟得到了不尋常的持久力(這種蘇聯整個國家政治的強大軍事化,成為了在經濟結構不平衡的情況下,仍舊維繫國內政治穩定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向心力的重要粘合劑),但這種優勢最終被一九七九年入侵阿富汗並持續了長達十年戰爭的失敗所抵消。並且,由於蘇聯用於軍事的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中的百分比是美國的兩倍多,而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多,難以承重的軍事開支對於蘇聯社會經濟的破壞性毫無疑問是極為巨大的。因此從長遠看,當前俄羅斯所面臨的經濟處境同樣是極其微妙的。
儘管在二○○○年至二○○七年期間,俄羅斯在保持政治穩定的基礎上迅速地進入了世界十大經濟體之列,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百分之七十二,工業生產增長了百分之五十六點二,零售業增長了百分之一百四十一點三,對外貿易總額增長了百分之四百○一點九,固定資本投資增長了百分之一百五十九點三,居民實際收入增長了百分之一百四十一點四,且在隨後的世界金融危機時期採取了有效的政策,使俄羅斯長期持久的經濟活力和穩定發展得到保證。據有關數據顯示,俄羅斯二○一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百分之四點二(居世界第三位),在許多國家面臨預算赤字且赤字額巨大時,俄羅斯卻實現了預算盈餘,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點八,並且與其他國家相比,俄羅斯國內債務僅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點四,外債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點五。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俄羅斯將在國際政治上變得更為活躍,尤其是在外部軍事或政治威脅的鼓勵下更會如此。這一點,俄羅斯的普京已經十分明確地在其競選網站上宣布的總統競選綱領草案中指出,當今俄羅斯已重新成為世界強國,世界政治和經濟的遊戲規則不可能在瞞著俄羅斯或者繞過俄羅斯及其利益的情況下確定。對於其他國家不顧其意見以及在國際舞台上無視其利益的單方面行動,俄羅斯將不會坐視不管。見之於世界新的軍備競賽緊迫形勢的進逼,美國的北約東擴計劃和歐洲反導防禦陣地的嚴重威脅,以及美國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軍事基地的建立(這些基地將會部署共四千一百名士兵),俄羅斯政府的國防預算在過去的十年增加了十倍,並宣布在二○二○年前耗費七千三百億美元用於升級和更新俄軍隊裝備——因為目前俄羅斯只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武器處於現代化水平,而新的國家武器裝備採購計劃包括購買八艘裝備“布拉瓦”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六百架飛機和S-四○○、S-五○○防空系統,以及使俄羅斯現代化武器裝備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與此同時,在國際舞台上,俄羅斯就叙利亞和伊朗問題同樣顯示出了其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立場,即一再重申“俄將盡一切努力防止對叙利亞及伊朗的軍事干預,更不會允許聯合國安理會批准對上述國家進行軍事干預。”
對於俄羅斯來說,使過去長期難以改變的經濟上的不利條件發生根本性的積極作用,使社會經濟方面向著更大的、更平衡的和更有益於國家發展的方向轉變,是俄羅斯新政府所必須面臨的問題。因此,期待任何形式的重大的政治變革都是不明智的,“梅-普”或“普-梅”組合無論有什麼政治含義,都不會意味著通過強有力的軍事力量將俄羅斯重新推到世界政治中心的戰略計劃發生變化。並且,從普京的俄羅斯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來看,同樣包括經濟上的必須解決貧困問題、提高公民平均壽命至七十五歲、中產階級比例應不低於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經濟勞動生產力翻倍,以及將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提高到百分之六至七,並在下一個五年裡應該進入世界五大經濟體隊列之中。也就是說,俄羅斯軍事力量的高度優先地位不僅意味著必須加強經濟支撐的重要性,而且還要求把整個社會經濟的重點放在政治穩定和政權鞏固的工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