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簽署和平協議 兩岸未來必走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6 16:16:34  


 
  二、馬英九兩岸和平協議思想的內涵及簽署意圖 

  當前,島內各界對兩岸關係和平協議的涵義眾說紛紜。縱觀近年馬英九相關言論,其關於兩岸和平協議的主要涵義及簽署意圖不外以下四個方面:

  (一)消弭兩岸戰爭爆發的危險。透過制度化過程,建立起諸多明確或潛在的原則、標準、規範、以及程序,同時讓雙方的期望能有所交集。借助這樣的交集,在兩岸關係中產生可預測性與信任感,由此促成台海區域的穩定局勢。簡言之,通過制度化協商,以及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獲致的成果,將兩岸“不武”制度化,使台灣民眾擺脫戰爭陰影,在和平狀態下安身立命。

  (二)將兩岸現狀固定化、永久化。和平協議不是現在要簽,不是非簽不可,是把“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不統、不獨、不武”制度化。換言之,簽訂“和平協議”的目的是給兩岸現狀搭建一個機制化的維持平台,鞏固兩岸和平互動的“模式”、“氛圍”。

  (三)無關“統獨”。馬英九2011年10月18日會見美、日人士時稱,“和平協議不是去和大陸談統一問題,……希望將已獲得的和平延續下去,並需要考慮是不是用和平協定的方式,能夠讓它制度化”。10月26日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強調,兩岸和平協議的立場其實“就是‘不武’,無關‘統獨’,目的是將兩岸‘不武’的現狀制度化”。實際上,馬英九自2005年8月以來,一直視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為鞏固、保持兩岸和平狀態的文件,而不是處理兩岸“統獨”問題的文件。

  (四)廣義兩岸和平協議。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簽訂的16項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協議可以看作廣義的兩岸和平協議。例如ECFA就是經濟上的和平協議;當這些協議不斷增加,和平的基礎就越來越穩固。從積極的角度理解,馬英九似乎對兩岸和平協議有了化整為零的新思考,即以現實的和平為基礎,以維護台灣民眾福祉的所有協議(包括過去簽署的16項協議、未來要簽署的兩岸文化協議、兩岸“不武協定”等)為支柱,架構兩岸關係的和平局面。

  三、馬英九未來4年不準備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 

  一段時間以來的各種跡象顯示,馬英九未來4年不準備與大陸開展政治對話或簽署和平協議。馬在今年選後召開的國際記者會上稱,兩岸展開政治對話的時機尚未成熟,未來4年“不必忙著立刻開啟政治性協商”。3月7日,台大陸部門負責人賴幸媛在立法機構表示,兩岸不會突然談政治,馬英九已承諾,在第二任期內,不會和大陸方面協商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在最近一次訪問美國期間,賴表示,儘管在過去3年半裡,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談判在貿易和經濟方面簽署了16項協議,但是海峽兩岸仍然缺乏互信。缺乏互信以及台灣民眾對和平協議的想法不感興趣,是造成實質性和平談判不可能的兩個原因。

  從台灣當局為開展政治對話和簽署和平協議所附加的條件也可看出馬英九對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基本態度。馬去年10月出於選舉需要,就簽署和平協議給自己設限,附上“一個架構、二個前提、三個原則、四個確保”為內涵的“十大保證”,甚麼”國會監督”、”人民同意”等,等於是自動落入民進黨”任何改變台灣現狀的議題,必須經過全民公決”的陷阱。按照上述說法,在2至4年內必然難以完成上述程序,既然預期做不到就不如不開這個頭。台灣代表團在參加今年博鰲亞洲論壇時,台新當選副領導人吳敦義就兩岸開展政治對話、簽署和平協議拋出“三個條件”,即:兩岸彼此需要累積足夠的誠意與善意;台灣內部一定要形成更強、更一致、更高的共識;以上兩個條件接近成熟時,仍要得到民意支持。上述條件顯然開得太高,已經不像是政治對話的前提,倒像是統一談判的前提。如果台灣把兩岸政治接觸的條件無限制拔高,根據台灣內部的分裂狀態來看,別說未來4年,未來40年恐怕都成問題。退一萬步講,如果說馬英九還有意與大陸開展政治對話,議題恐怕也不會是兩岸民眾所期待的“和平協議”,很可能是所謂的“台灣參加國際活動的空間”。事實上,沒有兩岸政治關係的穩步發展,台方所謂的“國際活動空間”不可能有充分的擴展。沒人能保證今後民進黨重新上台後,不利用這些“國際活動空間”進行瘋狂“台獨”分裂活動,危害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破壞民族復興進程。

  說到底,馬英九未來4年不願簽署和平協議的原因存在於三個方面。一是顧慮美國不樂見兩岸在政治層面過度靠近。二是顧慮民進黨為首的“台獨”勢力對兩岸開啟政治對話的牽制。三是國民黨內一些政治人物具有偏安心理,迷信李登輝當初設計的所謂“階段性兩個中國”理論,對兩岸一中、兩岸統一無動於衷,甚至把防統拒統當成最主要的思維方式。

  令人欣慰的是,美國鑒於大陸的和平崛起,中美關係日益重要,國內出現了越來越強的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的聲音,包括布熱津斯基等重量級人物在內的眾多有識之士要求修改美國的對台政策包括重新評估對台售武政策,放棄干涉中國內政的《與台灣關係法》,協助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表示反對各種型態的“台獨”。在某種意義上講,美國關心的不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終結果,而是台灣問題是否以和平方式解決。只要兩岸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就會不引起美國的干涉。至於民進黨,經過2012選舉的失敗反省,黨內越來越多的聲音支持該黨轉型,要求放棄“台獨”路線,妥善應對大陸明顯崛起的重要事實。

  讓人莫名其妙的倒是,國民黨內部分人物的一些言論、舉動異常,引起兩岸有識之士的猜疑。島內有學者指出,2008年選舉以前,馬英九的政見還包括推動兩岸和平協議、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為此,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底的“12.31”講話做了回應。但是到了2009年中期,馬英九的態度開始轉變了,“‘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等言詞經常出現在馬政府團隊的口中,“先經後政”事實上變成了“只經不政”。馬一再讓關心兩岸和平協議的兩岸民眾降低預期心理的事實表明,“先經後政”很可能只是馬英九對外的正式說法,“只經不政”或許才是其內心真正的選擇。針對2012年的大選,“兩岸和平協議”已經不再是馬政府的競選政見,而是象一般民眾那樣表達一下共同期望而已。甚至有台灣重量級學者認為,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是偏安產物,國民黨只會搞和平分裂,不會搞和平統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