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歷史軌跡與政治實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8 23:10:25  


 
  三、派系爭鬥下的兩岸政策認知 

  派系爭鬥是民進黨的一大政治特色。在民進黨內,基於不同的政治目標和政治遭遇而組合起來的派系構成了民進黨的主體部分,其中以美麗島系、新潮流系、正義連線、福利國系、台獨聯盟實力最強。在這些派系中,美麗島系人數最多,而新潮流系則以團結著稱,兩系之間的爭鬥從一定意義上說主導了民進黨的內部運動。尤其是自上世紀90年代初,民進黨內的“統派”受擠壓而出走之後,民進黨基本形成了泛美麗島系和泛潮流系兩派對立的局面。因各自追求利益價值及實現方式的區別,民進黨各派系對兩岸政策存在不同認知。泛美麗島在兩岸關係上主張“維持現狀”,再發展經貿、文化交流;泛潮流系則主張先定位兩岸的“國際關係”之後,再發展其他。

  在5月6日的黨主席選前辯論會上,各參選人就表達了自己對兩岸關係的不同理解:立場保守者蔡同榮表示,要建立“國家認同”及加強“台灣意識”,但與中國大陸交流不能附加任何條件,不能喪失“台灣主權”。吳榮義則維持一貫唱衰大陸的立場,認為不應該把島內經濟復興寄托在對岸。而作為民進黨中生代代表人物的蘇煥智則指出,“中國(大陸)政策是民進黨重返執政的關鍵”。蘇貞昌的態度稍顯靈活,他表示未來“台灣共識”目標不變,要採取更靈活的方式與大陸接觸。許信良則表示,民進黨需要務實的兩岸政策,且不能抵制。

  民進黨任何的政策調整,都是希望贏回選民的“信任”,讓台灣多數民眾對民進黨的政策“放心”。但實際上,聲稱作為“忠誠反對黨”的民進黨,在兩岸政策調整的過程當中,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他們希望穩住基本盤,繼續籠絡“台獨基本教義派”;另一方面,他們希望表現出“溫和務實”,以獲得中間選民的支持。但這樣的風險就在於,萬一基本支持者不買賬,不能接受民進黨不講“台獨”;而中間選民也不相信民進黨真的會調整政策,民進黨就會變得“裡外不是人”。
四、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應具備的理性思維 

  (一)放棄敵視大陸的心態是政策調整的先決條件 

  長期以來,民進黨內的一部分人把“反對國民黨”等同於“反對中國”,把“敵視中國共產黨”等同於敵視“中國”。這種心態之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出現扭曲和異化。儘管其兩岸政策中不乏認識到與大陸交流互動重要性的政治主張,但因其自設前提,否定中國大陸,否定兩岸之間的血脈聯繫和文化期待關係,致使兩岸關係難以向前。這種仇視和敵視的心態,不自覺地已經內化成為民進黨判斷他人的“大陸觀”或“兩岸政策”的唯一標準。然而,民進黨的的大部分政治菁英並不知情,所以,他們只能公開叫罵和私下接觸分開處理,成為民進黨兩岸政策的矛盾和困境。

  (二)認同“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最大的政治基礎 

  民進黨需要認識到,誰抓住了兩岸關係,誰就抓住了台灣。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台灣作為海洋性經濟產業,需要有力的大陸腹地作為依托。如果單純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衡量本政黨的發展,則過於狹窄。畢竟,兩岸關係最終影響的是民生利益,而民眾的期望和反應又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動力和指標。作為代表民意的政黨,民進黨如果不能正視兩岸關係的重要性,等同於在意識形態的枷鎖裡自我捆綁、自我束縛,絕民眾利益於外,必將被人民所唾棄。即使在未來民進黨再次執政,如果忽視“九二共識”,否定“九二共識”,則台灣這些年辛苦經營的兩岸關係成果有可能毀於一旦,大陸與台灣的交流有可能再次回到政黨交流的管道上,這顯然是台灣人不願意看到的,也是民進黨需要認識清楚的。

  (三)“理性認識、主動作為”是開拓本黨兩岸關係前景的應有姿態 

  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選舉開始,“統獨”問題一直圍繞著民進黨。最開始通過“台獨”來吸引票源的做法經過上世紀90年代的數次選舉到現在已經證明行不通。一個基本的規律就是,每當民進黨打出“台獨”的旗幟時,選舉往往失利,這體現了民眾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焦慮和懷疑,而民進黨也應該從中認識到自己政策定位失誤。事實正好相反,從當前蔡英文的“三個問題”看開來,民進黨內操作“台獨”議題的大有人在,這也說明民進黨對兩岸關係仍未形成統一清晰的理性認識,或者即使有理性認識,也未能付諸於行動。從總體形勢看來,喊打喊殺、極端對立的“統獨”問題慢慢由惡性偏性轉變為良性理性。許信良、施明德等人也發生了認識上極大轉變,對於民進黨的主席還是一般黨員而言,對自己的兩岸政策及時修正,著眼於台灣民眾的幸福,才是民進黨應有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