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幸福與否的答案已在“不要問我”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8 14:24:57  


  在雙節前期,中央電視台《走基層百姓心聲》假日特別調查中,清徐縣北營村務工人員焦先生面對記者“你幸福嗎”的提問時,首先推脫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問我。”該位記者卻未放棄,繼續追問道:“您幸福嗎?”這位清徐縣北營村務工人員上下打量了一番提問的記者,然後答道:“我姓曾。”

  絕大多數人似乎都把目光聚焦在他所應的那句“我姓曾”的笑話上,不管是解讀為答非所問的誤聽盲答,還是有意揶揄的黑色幽默,抑或是其他層面的解讀,這些都是我們的妄自猜測。筆者更願意將目光放在“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採訪我”這句話上。它貌似簡單、並無笑點,被大家所忽略,但背後卻隱藏著他持有的情緒,更牽扯著這個群體共有共通的情緒。

  “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問我”,顯然,面對記者的突然涉入,大叔首先想到的不是接納,而是表明身份,劃清界限的拒絕,言下之意:“我是農民工,你應該離我遠點,我們不應是一個話語圈的人,更不是一個生活圈的人,我們是有距離的”,言語間無不透露出自己的“過客”、“卑微”、“渺小”、“心酸”般沉重底色,像是戴上沉重的鎧甲,避免與外界溝通,又像是劃清界限的自我防備,謹防受到欺騙與傷害。為何如此?

  在中國,“農民”是個苦難性的弱勢代名詞,而“農民工”又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加之常年在外,背井離鄉,又長期有被城市拒絕容納的境遇,他們到處碰壁,遭受形式各樣的不禮遇、不正看的非正常待遇,猶如惹嫌的棄物盲流一般。長久下來,自然而然,就會萌生出自我封閉的消極狀態,生怯、自卑、無力感增強,抗拒與外界溝通。

  城市到處的光鮮靚麗,卻大多與他們無關,他們大多被社會疏離、孤立、嫌棄、遺忘,而缺乏被認同、認可、容納。對城市來說,他們只是城市寄住者、遷徙者,對他們自己來說,他們有的只是卑微的身份、打工生活的忙碌與繁重。顯然,“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問我”,如此消極抗拒的反應,近乎“本能”,是因為農民工對城市有了隔閡感,對社會有了距離感。這歸咎於我們的社會與城市不容納、不寬容的嫌貧愛富“勢利眼”。

  所以說,農民工大叔的第一句推脫,“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問我”,就已經回答了記者的“您幸福嗎?”的問題了,記者真的沒必要再追問下去了。(時間:10月4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