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總書記“到站下車”,標誌著中國從元老聽政向魅力參政轉變。
中國歷代政治,是個人權威崇拜的政治。百年近現代史上,中國政治和社會在個人權威和制度權威中,充滿著矛盾、對抗、迷茫、徘徊、期待和突破。在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率先提出“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並以身作則,但鄧小平尚未實現樹立徹底的制度權威。他擔任了軍委主席,直接、間接地發揮元老聽政的威力,並成為此後二十多年中國最高權力交接的一個潛規則。這雖然是當時中國政治和社會現實的一個需要,但不能不說是中國政治文明進程的一個缺憾。“扶上馬再送一程”,看上去是革命接班的一個“優良傳統”,實際上是對制度權威的一個遏制,是對全面實行法治、徹底鏟除人治弊端的一個紕漏。
政治領袖“到站下車”,能不能繼續為國家和人民效勞?能不能再發揮政治影響力?回答無疑是肯定的。民主國家的許多政治領袖退休後,依然為公益事業奔波,忙得不亦樂乎;當然也有退休頤養天年。他們退休參加社會活動,都是無公權力的魅力參政。無非兩種,一是在法律規則下發揮政治影響力,像克林頓賣力為奧巴馬拉票;一種是熱衷世界和平事業、環保事業、慈善事業,像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全力倡導環保。
當代中國政治家開始劃上了元老聽政的休止符。清廉勤政的前總理朱熔基退休後,難得露面。率先倡導“裸退”的前副總理吳儀,更是說到做到,深居簡出。前人大委員長喬石,除了出書推動中國民主與法制進程,一直大隱於市。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除了出書談哲學,公共場合難見蹤跡。其他中常委也除了出書,與民眾分享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智慧,不再染指執政。
政治家對權力的取舍態度,決定一個國家的政治文明程度。胡總書記“到站下車”姿態,將為中國民主和法治建設,產生深遠影響,必將載入史册。上台精彩,到站下車,這才是偉大政治家的優雅風度,這才是現代政治文明的規則權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