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東北探索“土地金融”新模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25 12:46:01  


  中評社香港3月25日電/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拉拉河鎮增福村農民茹鳳有最近因養牛急需一筆資金,向拉拉河鎮信用聯社申請了為期三年的土地保證貸款2.8萬元,讓他沒想到的是,2天內便拿到了貸款。

  能快速拿到貸款,這得益於當地正在探索的“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新模式。

  新華社報道,2012年8月以來,吉林省通過這一新模式,已為1578戶農戶發放貸款4475.45萬元。

  有專家認為,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是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有益探索,中國農村金融改革或將由此破題。

  長期以來,中國廣大農民想擴大生產,搞養殖,發展棚膜經濟等高附加值產業,或者是在醫療、教育方面需要資金,貸款很難。據介紹,主要原因在於農村可以用來進行抵押融資的有效資產不多。金融機構雖然有著充裕的資金,卻不太願意開發農村市場。

  “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是一種新型農村融資方式。”吉林省銀監局局長高飛說,在不改變土地的所有權性質和農業用途前提下,農戶自願將其一部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具有農業經營能力的第三方,第三方再將土地轉包給農民經營,並向金融機構出具共同償還借款的承諾,金融機構再向農民提供貸款。

  “貸款最快2個小時資金就能到賬,最慢2天,農戶可以隨時申請、隨時受理。”吉林省金融辦主任高材林說,保證貸款利率原則上在人民銀行同期限檔次基準利率基礎上,統一上浮30%,上浮後的利率與民間借貸20%左右的利率相比,明顯較低。”他說。

  風險可控也是這種貸款模式的亮點之一。農民正常歸還金融機構借款後,第三方與農民的土地流轉合同自動解除;農民沒有按時償還貸款時,第三方可公開競價將土地另行轉包,用收益償還銀行借款,轉包期滿後,再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返還農民。

  目前,試點範圍在吉林省擴大到東豐縣、敦化市等縣(市),正逐步向其他涉農縣(市、區)推廣。“年內放款規模力爭達到100億元。下一步將研究利用林權、水權和草場權等方面拓展收益保證貸款。”吉林省金融辦副主任劉長勇說。

  “金融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婕說,在農村土地金融立法上,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不足以對農村土地流轉形成綜合性支持。還無法形成多種產權形式相互競爭和功能互補的金融機構體系,無法有效滿足當前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的現實需要。

  高飛認為,農村金融體系結構仍較單一。相關政策都偏向關注信貸,而鮮有其他方式支持,如基金、信託、保險等農村土地金融形式很少涉及。

  “農業規模企業大額貸款難。”黑龍江省綏化市市長王金會說,目前5萬元以下的小額信用貸款,已遠遠不能滿足業主的規模經營需要,而金融機構大額貸款要求借款人必須提供足額的擔保或抵押。

  杜婕建議,出台相關法規,建立健全農村土地評估、登記、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和配套措施,消除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抵押的限制,構建商業性、互助性擔保機構並存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