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南海再次成為焦點,中國的政策真的變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20-08-10 00:18:09


 

  二是其他聲索國要價明顯提高。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出台後,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開始調整自己的政策,基本上否定與中國在南海中南部存在任何的劃界爭議。而在中國看來,這些爭議由來已久,中國對南海仲裁案奉行“不接受、不參與和不承認”的三不政策,且國際上多數國家並不認可仲裁案的做法和裁決。如果有任何國家漠視爭議存在,採取單方面侵權措施,中國不得不用行動來證明爭議的存在。

  三是國際社會過度聚焦中國。中國是大國,一舉一動都是大新聞,這可以理解,但過度關注中國,容易造成視角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對南海問題缺乏全面的認識。一直以來,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所有的聲索方都沒有停止在南海強化自己主張和聲索的努力,但是,大家往往並不關注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動作。南海每天都會發生數起摩擦,而人們只聚焦與中國有關的,忽略其他不涉及中國的事件。例如,4月以來,越南漁船分別與中國、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台灣地區發生了數起摩擦與衝突事件,但人們似乎只關注4月2日在西沙與中國的事件,對更為激烈的衝突事件漠不關心。4月19日,越南一艘漁船與印尼執法船在印馬交界水域相撞,越漁民四人失蹤。6月16日,馬來西亞水域發生了一起越馬執法力量對峙事件,馬方進行了鳴槍警告。這些事件顯然要比西沙撞船激烈得多,但卻沒多少人注意到,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不涉及中國。

  四是中國對海上事件披露的信息有限。出於傳統習慣或希望“維穩”的中國式思維,中國往往並不重視對海上事件細節的披露,對外表態多以原則立場為主,只有宏大敘事,沒有微觀細節,這間接造成了中國視角和有效信息在國際社會的缺失。4月2日的西沙撞船和2月份對菲軍艦所謂的“雷達照射”,都是典型的例子。中方相關官員明確告訴筆者,西沙撞船是越漁船滋事在先,而2月份的“雷達照射”完全是子虛烏有。作為中國學者,我很容易理解這其中的邏輯,但作為外國人估計就很難理解:“既然你有道理,你為什麼不出來講,為什麼不公布證據?”中國不少官員可能尚未意識到這些細節對外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外界的反應也較為木訥。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作為大國,理應肩負更大的責任。中國也確有不少值得批評和提升的地方,但要基於客觀事實,不能為了反對而反對。

  如果在南海問題上一味反對中國、孤立中國,必然會使得中國認為,“無論做什麼,都無濟於事,相關方也都不會認可”,這反而可能刺激其南海政策真的進行重大調整。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