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電/網評:手機銷售越熱,越要更體恤消費者
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被輿論形容為時間“超長”而效果“尋常”。在卷低價的趨勢中,一個價格普漲的消費品類引人注目:國產手機。
據媒體統計,在相同類型、相同配置的前提下,今年各手機品牌旗艦機價格普遍上浮了200至500元左右。從更長的時間綫看,2019年國產手機均價2685元,而經過今年的“雙十一”,國產手機均價即將邁入4000大關。
“國產手機”的價格逆勢此次特別顯眼,首先源於其最初市場定位在“務實”“性價比”上,與蘋果這類高智性、奢侈品營銷模式的產品形成了差異優勢;其二也是因為在日用消費品消費普遍降級的背景下,手機價格普漲卻依然銷量不減,“三折叠屏”等高端機型更是迎來了“百萬人排隊”“黃牛圍堵”的消費場景,著實形成了風景獨好的場面。實際上,這種冷中獨“熱”的反差,恰是手機能逆勢漲價的深層原因。
智能手機背後的技術媒介,已經是現代人的生活世界本身,是現代人一切經濟社會關系的總體。2010年,在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的背景下,一家服務公司CEO在接受BBC采訪中說,面對失業或經濟蕭條而不得不勒緊褲帶的時候,人們傾向於去做的第一件事是消減在奢侈品方面的開支,15年前,為了省錢,手機可能會是第一批要消減的東西之一,“而今天,手機則會是人們最後才會放棄的一樣東西,因為它在個體融入經濟和社會方面扮演著核心角色。”越是在個體與家庭經濟嚴峻的時候,越不能與手機的世界失去聯系。
也就是說,消費降級及其所指向的經濟挑戰,反而會客觀強化手機的不可或缺性,會強化其在信息獲取、社交維系、媒介生活的關鍵作用。比如,越是這樣的時候就越會有更多的人進入短期擇業、零工市場,手機是維系這類工作資訊的唯一紐帶;比如,還會有大量再就業人群進入直播、短視頻等綫上勞動領域,手機更是綫上職業的基本“勞動工具”。這樣的消費者,恐怕正是國產手機的用戶畫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