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歐洲的希望之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2 15:58:17  


 
  德國立場三:要求私人投資者(歐洲大銀行、保險公司、大基金機構組織等)參與救助。一方面要它們出錢,另一方面也是在提前警告它們,要充分做好思想與物質準備,以應對希臘等危機國發生嚴重的債務違約,防範出現危及整個歐洲金融系統的大危機。

  德國立場四:反對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認為在目前各國負債境況迥異的情況下,條件尚不具備。只有等歐洲經濟和預算得到更好的整頓,預算赤字真正得到改善,各國都處於收支平衡或幾近收支平衡的時候才可行。德國至今仍堅持這一立場。

  德國立場五:主張徵收“金融交易稅”,以遏制世界經濟的過度金融化,並借此鞏固歐洲銀行、強化對銀行業的監管,同時提醒美國更嚴格地管理好自己的金融業。

  德國立場六:與法國共同倡建“歐元區經濟政府”,主要著眼於歐元區中長期的經濟治理,特別是嚴格財政紀律、強化金融監管、協調重要政策、致力經濟融合。

  德國的上述立場,有的可能會給人以一種印象,似乎它對救助危機國家不大熱心。事實不儘然。德國(還有法國)是這場歐債危機的最大施救國。誠然,在迄今為止的歐債危機“滅火”過程中,相當程度上是滲透著德國的經濟政策思想的。德國不僅急於眼前“滅火”,而且還深思歐洲和本國的長遠利益。這合理、正當,且有益於未來。可以預測,歐債危機過後,歐元區國家的財政貨幣政策將遵循財政平衡、貨幣從緊的基本思路。

  在德國和法國的帶頭努力下,在2011年10月27日舉行的歐盟和歐元區國家峰會上,艱難達成了新的歐洲救市方案。這些協定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結為六個字:減記、增資、擴容。所謂“減記”,就是要求私人債權人接受將其所持的希臘主權債務減值50%(歐洲銀行曾在2011年7月22日發表聲明,將自願減記所持希臘債券價值的21%),這就意味著他們要為救助希臘“貢獻”1000億歐元。所謂“增資”,是指要求銀行在2012年6月前籌資1060億歐元,以緩和銀行因資產減記等等所造成的損失而引起應急資金不足,並把資本充足率提高到9%,防備歐洲金融體系發生系統性風險。銀行增資,首先通過資本市場。所謂“擴容”,是指把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由目前的4400億歐元擴大到1萬億歐元,這項基金主要是為歐元區不穩定國家發行國債券提供擔保;同時藉以鼓勵大型機構投資者建立一項專門基金,用於購買歐元區國家的政府債券和協助各國重組弱勢銀行的資本;此外,歐元區還希望吸引歐元區之外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來為支持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屬下的一個獨立基金出資。上述歐洲救市新方案提振了全球市場,現在重要的是歐元區國家下一步能夠切實有效地貫徹協定的內容,以維護半個多世紀中歐洲一體化事業所取得的核心成就——歐元、歐元區和歐盟。為此,歐洲人手裡還有一些“牌”可打。

  歐洲的希望之途:改革與聯合

  歐洲目前的困境,固然同最近三、四年西方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衰退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直接相關,但它還有更久遠、更深刻的原因。首先,最近20年,歐洲對國際形勢發展的戰略判斷嚴重失誤:自從東歐劇變、蘇聯瓦解之後,西方歐美,洋洋得意,認為從此西方可以一統天下,傲視世界,“放縱”自己,大搞經濟自由化,過度金融化,一心追求享受安逸生活,大大低估外部世界的巨大發展潛能,最終是導致自己國際地位的明顯相對下降。其次是對經濟全球化的嚴重後果估計不足。誠然,西方從經濟全球化中獲益匪淺,包括制度性利益(市場經濟制度推廣到了全世界)、規則性利益(基本上按西方主導的國際規則行事)、典範性利益(公司企業以西方為樣版)以及經濟性利益(通過經貿交往等),但卻在許多部門喪失了最最重要的經濟競爭力:西方無力與20億“新”進入國際經濟競爭的來自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而又吃苦耐勞的勞動力競爭,而且這種競爭正在迅速地由低端經中端向高端擴展,嚴重影響到歐洲一些工業部門企業和產品的生死存亡和就業。第三,歐債危機實質上也是歐洲的“低增長危機”和“高福利危機”。過去半個世紀,歐洲經濟增長越來越慢,GDP20世紀60年代年均增長5.3%,70年代3.7%,80年代2.8%,90年代2.5%,2000~2007年年均增長2.6%,最近5年不到2%。而“國家率”(政府支出÷GDP)卻不斷上升:法國由1950年的28%攀至1999年的52%,德國從30%升到48%,2008年歐盟27國平均為46.8%,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福利“過度”支出,歐盟各國目前約占GDP的30%左右(比較:美國16%,日本19%)。這種“低增長”和“高福利”是難以長期配對的。

  因此,歐洲必須進行深刻改革,也必須進一步推動聯合(一體化)。就目前而言,在改革方面,歐洲人須著力先做兩件事:一是千方百計推動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為此必須在新的高度上進行結構改革。在這方面,2011年春季歐委會提出的“向低碳經濟轉型路線圖”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目標高、分解細、措施實、前景好。二是改革現行福利制度,基本思路應該是保留其合理的核心部分,避免濫用福利,改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提倡公民自強自立。為此,歐洲首先需要有可靠的、健康的經濟體制和財政貨幣。在當前,歐元區不少國家不得不舉國承受一些“痛苦”,以儘快達到財政平衡。這也就是德國人為什麼堅持上述立場的原因。在聯合(一體化)方面,歐洲人也需先做兩件事:一是要賦予歐元區經濟政府以更多的實質性的、可行的內容,哪怕是從一批“核心國家”做起;二是按規定日程落實2009年12月1日起生效的新版《里斯本條約》,提高歐盟效率。歐盟目前的機構、機制、法律、規則實在是太龐雜、太費神了,且有許多不合理之處,非改革不可。所有這一切,阻力一定不小。但筆者一直相信歐洲人長期歷史積累的智慧和經驗,相信大多數歐洲人的理性和良知。人們可以發覺,歐洲領導人的政治勇氣和共識,歐洲公民們的改革意識(儘管有點無奈),總的看來,是在向積極方向演變。他們一定能把這場危機轉化為又一次推進歐洲事業的新動力。歐債危機過後的歐元區和歐盟一定會有新的積極的改變。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12月號,總第168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