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琉球地位-釣魚島主權問題與東亞國際體系的和平改造
http://www.CRNTT.com   2024-05-08 14:26:31


 
  二戰後不久,中國內戰爆發,國民黨政權日漸敗北,對美國而言,中國即將“失去”并“赤化”。在此情況下,美國改變了對日占領和改造方案,轉向扶植其成為反共基地。美國對日本方針的轉變和對琉球的處置是一體兩面。1948年初,美國國務院智囊喬治·凱南訪問琉球,提出琉球對美國安全至關重要。麥克阿瑟此時也在構想其“U形島鏈”戰略:琉球處於其核心環節。他力主美國完全控制琉球群島。兩人事實上確定了美國對琉球“長期占領,絕對控制,琉球國際地位不急於解決”的綱領。〔18〕

  1949年秋,新中國建立。次年2月,中蘇訂立盟約。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亞洲冷戰格局成型。期間,為遏制新生的“共產黨中國”和蘇聯,美國大力扶植日本,將其納入冷戰體系,作為遏制中蘇的基地。而且,美國對日本的軍事作用日益看重,1950年1月1日,麥克阿瑟發表對日本國民聲明,明確表示日本憲法不否定自衛權。朝鮮戰爭爆發後,在美國要求下,日本開始重整軍備。〔19〕

  同期,美國加快了對日和約締結工作,以使其完全被控制,成為東亞反共橋頭堡。如何締結對日和約是國際重大問題,在冷戰格局下,美國開始了排斥蘇聯、中國的布局,其西方盟國則予以配合。1949年9月9日,英國外交部官員馬伯里·丹寧訪美,提出日本為美國提供軍事基地,換取軍事保護,日美訂立條約方案。他還提出對日和約可以甩開蘇聯。這樣,對日單方媾和及美日建立安保條約關係方案,獲得了西方重要盟國支持。〔20〕

  1951年9月,美英甩開新中國及台灣當局,率領西方集團各國,單獨締結對日和約。美國還和台灣當局、菲律賓等建立協防關係,以此構建起舊金山條約體系。該體系的核心是美軍當局對琉球的長期“戰略控制”。為化解由美國“托管”琉球面對的國際阻力,同時避免琉球一旦獨立,迫使美軍撤離場景出現,美國對日和約特使杜勒斯設計了日本對琉球擁有“殘餘主權”公式,以此欺騙日本、琉球民衆和國際社會。〔21〕“殘餘主權”公式為1971年美國把琉球治權“歸還”日本,繼續模糊化處理主權歸屬問題埋下伏筆。

  美國構建起舊金山國際體系,使其成為“遏制”共產黨中國政策的物質載體,琉球則成為美軍在亞太核心軍事基地。中國八年抗戰贏得的參與對琉球處置的戰勝國權利被剝奪。

  三、舊金山體系的實質及釣魚島-琉球壓力中心的形成

  舊金山條約體系之下存在著衆多領土爭端,比如中日釣魚島/“尖閣列島”爭端、日韓竹島/獨島爭端、日俄“北方四島”爭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間的“南海諸島”爭端等。同時,中國內部台灣問題的國際化、複雜化和舊金山體系也存在無法分割的關係。美國當年故意製造了一些主權歸屬爭議地區,以在東亞各國間“打入楔子”,保衛其支配地位和戰略利益。1951年的對日和約故意規定:不簽約國的權利,和約不予保護。而日本放棄的太平洋地區領土該如何劃界,和約也未明確予以規定。〔22〕和約如此規定,不利於并非簽約方的海峽兩岸的中國。

  中日之間就釣魚島歸屬問題的爭論浮現於1970年代初。然而,中日之間就琉球歸屬問題的爭論在戰後不久就開始出現。關於釣魚島的爭論,集中在該群島是屬於琉球群島,還是為台灣島附屬島嶼。在東亞戰後國際秩序中,琉球、釣魚島政治地位和安全安排的相關爭議,加上懸而未決的台灣問題,決定了舊金山體系陰魂不散,東亞仍處在冷戰式關係架構之中。琉球地位和釣魚島主權問題,根植於美國對華執行何種政策。1971年,當尼克松緩和對華關係時,他仍然強調不允許中國對東亞建立霸權。中日對釣魚島主權的爭奪,便利了美軍繼續留駐琉球。美國可以對日本打“中國威脅”牌,保住在琉球的軍事基地,對中國,則可以聲稱“美軍在琉球是為了遏制日本”,讓中國輕易認可美日安保體制。釣魚島爭議的長期存在,還可視為基辛格“賞罰結合”外交策略在“罰”方面的體現。美國對華可以緩和關係,但一直留著東亞冷戰架構,準備對付中國:台灣問題,可令兩岸長期對峙;釣魚島問題,可令中日對峙,防止兩國和解。〔23〕

  在通曉舊金山體系的實質及其現狀基礎上,不難看出,釣魚島歸屬之爭,實質上是是否把日本過去的殖民、侵略歷史納入主權爭議中,還是完全按照19世紀國際法“實效占有”原則,處理領土爭議,從而完全抹殺二戰中中國的戰勝國權利。〔24〕

  日本對所謂“尖閣列島”的主權依據,一方面是國際法的“無主地”占有原則,一方面是舊金山和約體系的合法性。日本作為主權依據所引用的19世紀國際法是完全西化的法律體系,無法納入中國歷史依據——即它們所說的“前現代的主權”。〔25〕有西方學者鑒於近年中日領土爭端趨於嚴重,建議兩國接受國際調查團,舉出20世紀初年沙俄和英國之間的“多格海灘事件”的處理辦法為例(1904年10月,沙俄軍艦在北海誤將英國漁船當作日本軍艦,開火殺傷多人,兩國接受了國際調查團)。〔26〕然而,國際調查團辦法并非治本之策,日本侵華時期出現的國聯調查團軟弱無力,無助於反擊侵略國,歷史形象不佳。在中國的歷史依據完全不被納入西式國際法框架前提下,在領土爭議中,中國會完全處於弱勢地位。

  19世紀國際法的偏頗、中國二戰戰勝國權利的被剝奪、舊金山國際體系合法性的缺失,使中日東海領土爭議,及琉球國際地位問題極為複雜,也很容易激化。2012年,日本對所謂“尖閣列島”“購島”造成的風波,迫使中國以加大對釣魚島海空巡航應對日本對群島的“國有化”,此後中國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以此申明對釣魚島的治理,日美則拒絕承認。同年,日本又稱中國軍艦以雷達照射其驅逐艦,還稱日本要打掉中國無人機,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則稱如果日本敢於這樣做,“等於戰爭行為”。2013年5月,中國《人民日報》發表學者文章,重申“琉球地位未定論”。〔27〕2014年,日首相安倍晉三把日中海軍軍力競爭,比作一戰前英國、德國海軍軍備競賽。〔28〕釣魚島爭端及琉球地位問題的發展,使中日外交關係降至冰點。

  中國國力崛起及釣魚島爭端熱化,使西方宣揚“中國威脅論”者找到了好素材。他們有的宣稱中國會試圖恢復“天朝體系”,并且會以新建立的海權和金融霸權,挑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地位;〔29〕有的對日本提出建議:仔細思量如何善用日本海軍優勢地位,使中國海空力量的活動變得困難。〔30〕

  在這一時期,日本政界和各大媒體除申明其主權依據外,紛紛把中國描繪為咄咄逼人、非理性,把日本打扮成理性、平和的“受害者”。實際上,日本害怕在島嶼主權爭端中應對不力,失去對華優越地位。日本媒體屢屢強調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要高於中國。〔31〕事實上,2012年釣魚島主權爭端的惡化,便利了日本進一步對該島的行政管理與安全布局,方便了其對“集體自衛權”做更靈活解釋,以保衛其“主權”。〔32〕

  近年,美日對華關係中鷹派力量藉機加強美日安保體制,強化在沖繩軍事基地體系。然而,美、日遷建普天間軍事基地等問題,引發沖繩民衆反基地運動風起雲湧。沖繩面積僅占日本領土面積的0.6%,但承擔了75%的美軍基地,成為美軍從西太平洋到中亞的力量投射中心。當地民衆的反美軍基地運動,正對美、日東亞秩序發起挑戰。〔33〕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處在大變動時期,琉球-釣魚島問題的發展使之成為東亞新的壓力中心。

  四、大國地緣戰略競爭及東亞體系的和平改造

  2012年1月,奧巴馬在五角大樓發布《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的軍事戰略報告。報告指出,“雖然美軍將繼續為維護全球安全貢獻力量,但有必要對亞太地區實施再平衡。”此後,美國對該戰略展開實施,著力強化亞太核心同盟體系,深化軍事布局。〔34〕

  2012年9月,中國各地爆發反日游行,狹隘民族主義一時甚囂塵上。10月,王緝思發文提出其地緣政治構想:中國應“東穩西進”,在東方規避美日壓力,向西擴展地緣政治空間。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由此浮出水面。

  2013-2014年,俄羅斯和西方因為克里米亞半島危機鬥爭。普京的外交政策智囊,戰略家卡拉加諾夫提出,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收縮,甩下一系列危機區。歐洲500年來對全球的統治終結了。西方要推動北約和歐盟東擴,壓縮俄國戰略空間,還對俄輸出價值觀,這是以戰勝國對戰敗國方式對待俄羅斯,必遭反擊。〔35〕此後,俄羅斯致力於打破西方制裁。至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與西方國家的對抗升級至前所未有水平。

  近年來中東大亂,歐洲深陷危機,迫使美國主要關注點停留在那裡。到2016年時,王緝思判斷:“亞太再平衡”言過其實,它雖然對中國造成一定壓力,給亞太總體形勢造成負面影響,但不應誇大其作用和對中國的挑戰。〔36〕2022年以來,俄烏衝突爆發,美國和北約深陷其中,也印證了中國戰略家的判斷。然而,西方政界和輿論界炒作中國將配合俄羅斯,對台灣地區采取類似行動。西方觀察家既對中國軍力增強感到擔心,又聲稱中國的“區域拒止”戰略并不可靠,中國海空軍和火箭軍的新式武器還有弱點,部隊缺乏實戰經驗。〔37〕西方要聯結俄烏衝突和台海問題,對中國施壓,干擾統一大業用心明顯。

  由上可見,大國都在實施各自地緣政治戰略,世界秩序處於深刻轉型過程中。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效果有限,俄烏衝突使美國難以歐亞兼顧。中國如何進一步發展“東穩西進”戰略中的“東穩”部分,推動東亞國際體系和平改造,衝淡美國的亞太安全同盟體系,并使其最終轉型,可成為戰略謀劃新方向。對此進行研究、謀劃和運作,以下幾點需注意:

  首先,中國加強對沖繩民衆反美軍基地運動的研究,有合理歷史依據:500餘年的中琉親密關係;琉球被日本奪占,晚清政府曾試圖對日交涉,促使琉球王國復國;沖繩在二戰中成為日軍前沿陣地,當地民衆死傷枕藉,琉球人民族歷史極為悲慘;戰後,日本以犧牲琉球為代價,換取美軍基地從日本本土逐漸集中於琉球,美日安保體制長期剝奪當地民衆保護土地、獲得合理賠償權利;日本衹從琉球對其本土安全價值對其加以利用、剝奪,從未和琉球建立命運共同體等。琉球文明的獨特性,其戰後命運的特殊性,特別是其同釣魚島主權爭端的歷史聯繫,使其成為美日、中日關係中的特殊問題。

  其次,加強這一研究有現實意義:歷史上,全球地緣政治變動深刻影響了琉球命運。如今,世界又處於大國競爭時期,國際秩序在調整。沖繩民衆的反軍事基地運動,短期內可以成為中國反制美日壓力的“平衡器”;長期則可和中國推出的亞太安全構想并行,以此衝淡美國亞太安全同盟體系,促使在鳩山內閣時期尋求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勢力在日本內部重新得到伸張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