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0日電(評論員 彭念)當前,在美國發動“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強勢反彈的叠加效應下,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趨勢依然存在。在這一嚴峻形勢下,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5個國家成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CEP覆蓋22億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30%,15個成員國2019年GDP規模達25.6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29.3%,區域內貿易額10.4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27.4%。
這一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預示著多邊主義的“勝利歸來”,極大地提振了全球經濟恢復信心。接下來,成員國要討論建立疫情期間的經貿合作新模式,盡快推動RCEP產生早期收獲成果、鞏固全球多邊主義信心,讓“多邊主義”在世界各國“茁壯成長”。
首先,構建疫情期間成員國之間的人員往來“便捷通道”和貨物“綠色通道”,盡早恢復正常的貿易和投資活動。目前,中國已經與新加坡、老撾、緬甸、印尼等東盟國家建立了人員“快捷通道”和貨物“綠色通道”,恢復與越南等東盟國家的直飛國際航班。中國還與韓國開通人員“快捷通道”,與日本討論開通“快捷通道”,積極構建中日韓“快捷通道”。未來,各成員國應齊心協力加快協商進程,探討建立中國—東盟和東亞區域“快捷通道”和“綠色通道”網絡,盡早恢復正常的貿易和投資活動,讓RCEP真正發揮促進貿易投資的重要作用。
其次,打造區域金融安全網,維護地區供應鏈、產業鏈和金融穩定。疫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拔高部分國家債務負擔,提升地區金融風險系數。金融領域的系統性風險將成為影響亞太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隱患之一。基於此,成員國應借助簽署RCEP的有利契機積極探討構建區域性金融政策宏觀協調機制,特別是提早制定對部分金融風險較大的成員國的救助方案,以精准的政策支持和充分的資金保障來維護地區金融穩定,減輕金融市場動蕩對成員國之間貿易投資活動的干擾效應。
同時,在全球產業鏈需求端和供應端被削弱的新形勢下,中日韓以及東盟之間緊密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優勢愈發凸顯。各方可繼續用好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和經濟高官會、東盟地區論壇、東亞峰會等多邊會議機制,加大政策協調和規劃力度,重點在家居用品、高科技零部件、紡織和機電產品等領域鞏固原有產業鏈和供應鏈優勢,同時根據疫後重建所創造的新需求,尤其是公共衛生防疫和智能醫療設備、跨境電子商務、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探索建立新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構全球產業鏈體系。
再次,完善爭端解決機制,確保RCEP對貿易投資的長期促進作用。RCEP成員國中既有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經濟體,也有柬埔寨、老撾等欠發達國家,各國在投資、競爭、知識產權等領域政策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構建並完善符合實際情況的爭端解決機制對RCEP的長期順暢運行至關重要。未來,RCEP爭端解決條款應根據實際運作情況不斷改進,同時暢通申訴渠道和完善申訴機制,避免濫用條款,讓RCEP充分發揮促進貿易投資的“加速器”功能。
最後,淡化政治分歧和主權爭議,營造區域合作的穩定外部環境。部分RCEP成員國之間存在深厚的歷史積怨、領土主權爭議或政治外交分歧,並制約區域合作的深入發展。成員國既然能夠摒棄分歧簽署多邊貿易協議,就應該繼續堅持通過對話協商有效管控分歧,妥善解決相關爭議,共同排除外部干擾,一心一意防控疫情、促進發展。特別是中國和東盟應加速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進程,最好是能盡快舉行面對面磋商,同時克服疫情干擾,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穩步開展海上務實合作,為區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營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