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願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之上與美國開展合作。願意在優勢互補、技術交流的前提下實現互利雙贏。中國不願意和美國糾纏,不願意看到雙方發生貿易戰。但客觀事實是,美國民主黨政府的對華政策咄咄逼人。美國政府這樣做,當然不是也不可能促進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完全是為了爭取選票。
美國民主黨總統為了競選連任,千方百計與美國產業工會加強聯繫。可以肯定,隨著美國總統競選白熱化,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定會提出一個又一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政策主張。這些政策主張,不可能使美國製造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具有韌性的供應鏈系統。
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的“搖擺州”推行自己所謂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強調在振興製造業方面取得巨大成績。但是,當地選民反應並不熱烈。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否發生實質性改變。他們也知道,通貨膨脹條件下,美國民主黨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除了讓美國的既得利益集團從基礎設施建設中獲得更多商業利益之外,不可能惠及美國產業工人。
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美國要想重振雄風,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一方面是因為工業經濟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資源的全球化配置已經勢不可擋,美國聯邦政府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數字經濟雖然導致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但是從整體來看,競爭更加激烈。
中美在數字經濟發展領域處於領先位置。美國之所以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不擇手段,試圖將中國置於死地,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工業化發展到數字階段,已經實現全面突破。中國不僅擁有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包括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和高速鐵路系統,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選擇正確的技術路線和科學的發展方向,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領導人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就是要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使中國在製造業領域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總結美國製造業興盛與衰落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對高額利潤的追逐,使得美國主張全球分工。可是,產業的轉移,導致美國經濟空心化。如今美國政府試圖恢複製造業,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缺乏優秀的工程師,美國製造業缺乏競爭優勢。
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美國政府不是正視自己的問題,而是試圖通過制裁其他國家,轉移視線,爭取選票,從而導致美國在製造業發展方面缺乏完整的戰略方案。短期內,美國要想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主要零部件的供應鏈系統非常困難。但是從長期來看,如果美國改變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積極參與全球分工,有可能會正確使用知識產權,重新回到巔峰狀態。只不過美國的選舉政治,導致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沒有長期打算。這是美國製造業衰落的政治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