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5月17日報導,中國仍然是世界“關鍵供應國”。這篇報導引用德國安聯貿易公司的一份報告,認為與中國全面“脫鈎”是困難的。這份報告的製作者調查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西班牙、英國、美國等3000多家企業,超過三分之一的調查對象計劃增加在中國的經濟活動,衹有11%的調查對象會減少在中國的經濟活動。
這份調查報告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中國之所以稱為“關鍵供應國”,2024年5月16日出版的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新聞》給出了答案。這份報紙發表文章認為,中國優先發展經濟、培育互利合作夥伴、保持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使中國在這個“以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衝突和經濟複雜性為特徵的時代”,以務實的政策,為國際社會提供寶貴經驗。
沙特阿拉伯新聞媒體的分析文章,潛台詞不言而喻。中國堅定不移地發展經濟,與某些霸權國家以地緣政治關係發展為核心、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埋頭苦幹,發展經濟,根據生產力發展要求,不斷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說明,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和平發展道路是正確的。
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是閉關自守,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而是強調多邊主義的重要性,堅定地捍衛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持續不斷地與其他國家開展經濟合作。按照《阿拉伯新聞》的提法,“中國的戰略強調建立基於共同利益和合作的互利夥伴關係的重要性,而不是僅僅追求單邊議程”。中國強調“合作而非對抗,對話而非不和”。
中國制定務實的政策,在應對不斷變化的全球挑戰和機遇過程中,保持適應性和靈活性。不論是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領域,還是在應對全球危機方面,中國都證明了通過創新和適應保持領先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