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牛新春:美真能織一張反伊朗密網?
http://www.CRNTT.com   2022-07-16 11:52:49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總統拜登的中東行程中沒有伊朗這一站,伊朗話題卻伴隨訪問始終。因為遏制、對付伊朗是拜登中東行的重要目標之一。美國似乎在編織一張遏制伊朗的密網,華盛頓能成功嗎?

  首先,美國在營造反伊朗氛圍。拜登上台一年半以來伊核談判時斷時續,美方稱伊朗距離所謂的“核門檻”越來越近,伊核問題正在朝“伊核危機”方向演變。拜登竭盡全力營造遏制伊朗的氛圍,既希望伊朗在壓力下回到談判桌前,也是為談判失敗做准備。

  在以色列,拜登一下飛機就在以色列國防部長陪同下參觀美以聯合研制的先進防空反導系統。選擇這裡作為訪問的首站,明顯有向伊朗示威、炫耀武力的意圖。此後,美以共同發表“耶路撒冷宣言”,重申絕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美國還宣稱不惜動用武力。以色列更是提出,要對伊朗所有核活動(不僅僅是針對核武器)實施軍事打擊。

  在沙特,拜登要召開阿拉伯國家峰會,推動阿拉伯國家加強同以色列的安全合作,共同對付伊朗的威脅。據報道,以色列要求美國在峰會上宣布成立“中東防空聯盟”,把美國中東駐軍、相關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導彈發射器、雷達、衛星、地面感應設備連成一體,由美國中央司令部統一協調,形成針對伊朗的地區導彈防禦體系。

  其次,伊朗手裡也不缺牌。近十年來,伊朗國內深受經濟、社會問題困擾,但國際層面因“阿拉伯之春”、美國中東戰略收縮、海灣國家內訌等因素,令伊朗的外部壓力相對減緩。得益於地區形勢的變化,近年來伊朗的影響力大大增加,被戲稱為“控制著德黑蘭、大馬士革、貝魯特、薩那、巴格達五個首都”。更重要的是,伊朗與這些國家之間不僅是雙邊的“輻輳模式”,而且通過代理人之間互幫互助,形成網格化的“蜘蛛網模式”。特別是西方國家認為,伊拉克、叙利亞和黎巴嫩、伊朗四個國家連成一片,形成了所謂的“什葉派新月”,讓伊朗坐擁現代史上最強大的地區影響力。

  由於在導彈、無人機技術領域的突破,伊朗反遏制的戰爭能力倍增。美以都意識到最迫切的伊朗威脅是導彈、無人機,而不是核問題。美國國防情報局認為,以前伊朗導彈的問題是精確度不够,但是現在他們能够大規模、精准打擊整個中東地區。2021年12月底時任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前伊朗的實力是其現代史上最強大的階段,超越了可以低成本遏制的水平。<nextpage>

  在核談判問題上,伊朗目前處於有利位置,明顯是伊朗不急美國急。自2021年起,伊朗開始提升和平利用核能的能力,但美方認為德黑蘭從數量上、質量上實質性大幅突破核協議的限制。如果目前的狀態持續下去,幾周內伊朗核問題或將越過“可掉頭的點”。因此,美國認為時間非常緊迫了。

  與此同時,美國通過制裁手段壓制伊朗經濟的效果越來越不明顯。伊朗已摸索出抵禦制裁的“抵抗經濟”模式,經濟雖然困難重重,但足以保證伊朗的生存。石油生產也回升到平均每天240萬桶,盡管仍低於制裁前的380萬桶。伊朗政府一位高層官員預測,2022財年伊朗石油收入可能多達160億美元,能够支付進口所需費用和公務員工資。所以,美國用“解除制裁”難以實現對伊朗的訛詐。

  最後,“反伊朗聯盟”恐難遂願。美國與以色列的聯合聲明乍看來勢汹汹,實質沒有任何新內容。在伊朗核問題上,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是美國歷屆政府的一貫立場。只要伊朗真的制造出核武器,美國或以色列一定會實施軍事打擊,這一點美國、伊朗、以色列都心知肚明,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伊朗一直在“核門檻”附近徘徊的原因。實際上,問題的真正核心是,美國到底允許伊朗離核門檻多近。

  最初,美國不允許伊朗生產任何核材料;2015年的伊核協議許可伊朗生產豐度為3.5%的核材料;2018年伊朗生產出豐度為20%的核材料;2021年伊朗又生產出豐度為60%的核材料。美國的紅綫到底在哪,這是美國、以色列和沙特之間的一個大分歧,美國的紅綫比以色列、沙特的更遠、更模糊。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早已有之,只不過以前是秘密的,現在越來越公開。合作國家、領域都有所擴大,這確實是一個新的變化,但還是量變而非質的突破,“中東防空聯盟”只是一個念想。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安全合作有兩個跨不過去的障礙:一是巴勒斯坦問題,只要巴勒斯坦問題得不到解決,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的關系就不可能達到同盟的程度;二是海灣國家在伊朗問題上存在內部分歧,卡塔爾、阿曼、科威特不願意同阿聯酋、沙特、巴林站在一條綫上。<nextpage>

  此外,防空聯盟是非常深度的軍事合作,美國一位軍事專家說,即使是美國空軍與陸軍之間實現這樣的合作也困難重重,更不用說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了。(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所所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