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英國首相之爭鳴槍 脫歐亂局何解
http://www.CRNTT.com   2019-07-02 00:02:05


這是時任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在英國曼徹斯特出席2017年英國保守黨年度大會(2017年10月3日攝)。
  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評論員 張迎春)當地時間6月20日,英國執政黨保守黨黨魁最終候選人出爐,前外交大臣鮑裡斯.約翰遜和現外交大臣傑裡米.亨特進入“決戰”,16萬保守黨黨員投票選出新任黨魁,最終結果將在7月底公布,當選黨魁將接任特雷莎.梅,擔任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最終未能帶領英國走出脫歐困局,所以提前卸任,是她三次脫歐努力失敗之後的無奈之舉。英國脫歐久拖不決,已經先後有兩任首相在這一議題上折戟沉沙,這也將是新首相的艱巨任務。

  脫離歐盟引發的一系列亂局,堪稱英國自二戰結束以來面對的最大危機。2015年6月,時任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提議就“脫歐”議題舉行公民投票,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公投結果竟然是51.9%的選民支持脫離歐盟,“留歐派”占比為48%。卡梅倫錯判形勢,因其支持留歐,最終黯然辭職。面對卡梅倫留下的爛攤子,特雷莎.梅臨危受命。

  據BBC統計,特雷莎.梅在任時間共兩年10個月,是1964年以後英國在任最短的首相。回顧特雷莎.梅在唐寧街10號的生涯,“脫歐”始終是她最核心的使命,她也因此被稱為“脫歐首相”。特雷莎.梅本是堅定的“留歐派”,但卻肩負起“脫歐”重任,為了完成這一使命,達成一份能被各方接受的“脫歐”方案,特雷莎.梅可謂盡心竭力,卻最終因為“脫歐”僵局難破而被迫辭職,令人唏噓。

  按照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2019年3月29日是英國正式脫離歐盟的預定期限。但是,特雷莎.梅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連續3次被英國議會下院駁回,“脫歐”進程陷入停滯,原定3月29日的“脫歐”日期不得不延遲至10月31日。

  在英國國內,如何“脫歐”,偏“軟”偏“硬”都面臨著無數爭議。為了讓英國經濟有著足夠的緩衝餘地,特雷莎.梅的施政目標即是實現有序“脫歐”,其制訂的“脫歐”路線圖被普遍認為是“軟脫歐”。 “軟脫歐”指的是放棄歐盟成員國的身份,但繼續留在歐洲單一市場之內,對於英國來說,這種方式變動最小、成本最低,但這意味著英國仍舊受制於歐盟貿易規則,並非是真正實現了“獨立”。所以在力主脫歐的人眼中,“軟脫歐”如同不脫,甚至不如不脫,至於“硬脫歐”,則是將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自由貿易關係一刀兩斷,換回英國對於邊境、立法、財政等事宜的完全自主,乃是一招險棋。

  而且,歐盟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脫離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對英國而言損失慘重,自2016年6月“脫歐”公投以來,英國經濟持續走弱,面臨著英鎊貶值、通脹來臨、投資撤離、人才流失、就業下滑等等一系列風險。如今,脫歐久拖未決,有經濟學家統計稱,相比於脫歐公投前,英國GDP事實上已經損耗了約1-2.5%,還有研究數據顯示,如果當初公投結果是留在歐盟,英國經濟將比現在強大2.1%。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