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級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中國政府主動採取的開放舉措--在中國38個對外開放口岸對54個國家的公民實施72小時或144個小時的過境免簽政策。事實上,這個政策2019年即已推出,但後來遭遇疫情的特殊時期,真正開始廣泛落實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從去年底開始,中國相繼對12個國家(其中11個是歐洲國家)的公民單方面給予來華15天免簽待遇。中外相互給予免簽或落地簽待遇的名單也在不斷加長中。
據中國國家移民局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通過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占比52%,同比增長190.1%。簽發口岸簽證68.6萬證次,同比上升267.9%,為在華外國人辦理停留居留證件38.8萬人次,同比增長2.4%。
對於外國遊客來華無法適應中國“遙遙領先”的電子支付帶來的不便,中國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加以改進,目前狀況已大有好轉;最近中國有關部門重申賓館飯店不得以沒有資質為由拒絕接待外國人,這是可喜的進展;此外中國旅遊部門也在努力改善外國遊客的旅遊體驗,包括減少旅遊景點預約制、增加APP的英文界面等。
曾幾何時,面對西方媒體對中國的造謠抹黑,如何獲得世界舞台的更多話語權,如何突破西方的“信息繭房”,是令中國人感到頭疼的話題。“中國遊”在西方世界的火爆,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儘管扭轉西方輿論場上中國所處的不利地位並非朝夕之功,但“中國遊”火爆再度昭示了改革開放的巨大力量,可資今後在互聯網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爭取世界影響力時借鑒--開放帶來的社會效益,往往是難以用經濟效益來衡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