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前的革命性動議相比,此次在南京的研討會上,薩科齊的主張已經相對溫和務實,已經把矛頭從美國和美元身上轉開,也不再呼籲徹底改革,而是要在現有機制的框架下修修補補。即便如此,各方分歧也很大,難以達成共識。比如薩科齊呼籲給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大的權力,但美國財長該特納認為IMF不會成為“超級央行”,國際合作應該基於各自國家利益之上,“歐元之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甚至認為應該“削减IMF的作用”。薩科齊歡迎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但美國財長該特納認為人民幣加入SDR必須以自由兌換為前提,這自然遭到了中方的異議。
危機後,人們往往思考如何避免危機重演,但殘酷的是,下一次危機恐怕難以避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已經成了多方博弈的場所,由於各方利益、主張不盡相同,有時甚至南轅北轍,改革難有實質性進展,根本問題也就無法解决。正如經濟學經典的“囚徒困境”原理所講述的一樣,參與博弈各方均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最終結果確實各方利益都受損。
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上,期望越多,失望也就越多。與其思考如何避免下一次危機,不如想想如何為應對下一次危機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