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東盟與東亞共同體 瑜亮之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3 00:14:26  


 
  與此同時,東亞經濟的重心又確實一邊倒地居於東北亞。中日韓三國的GDP合計已達7萬多億美元之巨,占到世界的16%,人口則接近全球的四分之一。這些均非東盟可比。當年東亞合作借助於東盟平台,也是由特殊的歷史原因造成的。1997年首屆10+3峰會、2005年首屆東亞峰會召開時,中日韓三國嚴重缺乏政治互信,三國根本不具備聯合起來推動東亞合作的政治氛圍,就連三國峰會也在10+3框架內舉行。

  如今,勢易時移,三國的政治空氣空前改善,中日韓合作機制不可能永遠“寄人籬下”。2008年12月,首次10+3框架外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日本福岡舉行,標誌著中日韓合作終於有了自己的平台,同時也預示著東亞合作的重心將向北移。此次中日韓北京峰會也取得了多項成果,表明三國的合作前景良好。在此情況下,東北亞在未來東亞合作中的分量無疑將大幅提高。

  對於這樣的形勢發展,有關各方應當予以應有的肯定,因為這從總體上說有利於東亞合作。事實上,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呼聲最早發端於東盟。1990年,時任馬來西亞總理的馬哈蒂爾明確提出了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只是由於美國的強烈反對而作罷。此後相關方面也有過動議,但由於大國間的相互角力而被擱淺。結果,東亞的經濟規模雖然堪與歐美相比,但合作水平卻與其不可同日而語,由此造成對東亞經濟的制約是不言而喻的。

  如今,東亞合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各方理應抓住機會,加快一體化進程。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各國應看重合作中的絕對收益,而不是相對收益。這就意味著,只要對自己有利,就應當積極配合,而不應過多地關注別人收益多少。對於東盟來說,應當看到“小馬拉大車”的局限;對於中日韓來說,應該從道義上肯定東盟多年來對東亞合作做出的重要貢獻,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東亞共同體仍然離不開東盟的“離岸平衡手”角色。

  在過去的東亞合作中,由於大國經常鷸蚌相爭,東盟的居中調和常以四兩拔千斤之勢,促成了各方服從地區合作的大局。今後,這樣的角色仍然不可或缺。國際政治的經驗從來都是,相互妥協、包容是成功的關鍵。這一點,是有志於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各國必須牢記的。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