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中美關係實盛虛衰 如何看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5 00:13:12  


  
  其實,上述特點正好反映了中美關係的現狀:“實”盛“虛”衰。一方面,在諸如經貿、氣候、能源、反恐、防核擴散等“實”問題上,雙方雖有分歧、衝突,但共識、合作占居主導地位,成果較多;另一方面,在戰略定位這類“虛”的問題上,雙方缺乏共同語言,只好選擇大而無當的用語加以概括。

  “實盛虛衰”背後的實質是: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空前增多,合作越來越“積極、全面”,但深層次的戰略互信依舊嚴重缺失。結果導致中美關係的表象是:經濟關係熱鬧(往來多、衝突亦多)、政治關係良好(相互借重),軍事關係謹慎(缺乏信任、相互防範)。

  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實”的問題比較迫切,也占用了雙方較多的外交資源,但從長遠來看,“虛”的問題才更具基礎性、根本性和決定性。另外,“實”的問題解決起來有章可循,有著力處,即便一時解決不好,也不會傷及感情;而“虛”的問題則不易入手,解決不好也會傷害國民感情,甚至動搖關係根基。諸如沿海偵聽、對台軍售之類的問題,對雙方關係及國民感情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而它們的根子還是源於戰略互信的缺失。像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就是個典型教訓。正因為如此,筆者以為,目前在積極應對“實”的問題的同時,雙方也決不能回避“虛”的問題。

  正因為“虛”的問題的重要性,近幾屆美國總統都在此問題上大費腦筋。1993年克林頓政府上台之初,提出了“遏制加接觸”的“雙面下注”政策,後來鑒於中國重要性的日增, 97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立了“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這也是迄今中美關係定位的最高境界。2001年布什上台後,推翻了克林頓的定位,把中美關係改為“戰略競爭關係”;後來鑒於中國的重要性,不想再刺激中國,又改說中美關係“複雜”,實則是回避了這個問題。2005年,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又以“利益攸關方”為中美關係定位,這個定位屬於中性,同樣沒有指明其戰略性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