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集中打中國牌 奧巴馬意在政治投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3 00:38:31  


 
  如何理解這樣的“顛倒”,背後有沒有共同的决定因素?要說明這一點,還要從美國外交的决策機制及受制因素說起。

  從宏觀上說,美國的外交政策受兩大因素的制約,一是國家利益,這是决定性因素,二是價值關懷,比如民主、人權、宗教等,它沒有國家利益重要,但也不可小視。作為國家的“法人代表”,行政當局側重於國家利益;而公眾及代表公眾的國會,相比之下更多地體現價值關懷。比如,當年中國發生“六.四”風波時,美國公眾群情激憤,紛紛要求制裁中國,國會則通過了制裁中國的修正案。但老布什政府為國家利益計,却表現得較為謹慎,雖然也執行了制裁政策,却秘派特使向中國做解釋工作。

  當然,美國的外交政策在利益與價值之間的平衡選擇,還與時機有關。一般而言,在安全或經濟問題較為突出時,利益追求會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在國力昌盛、安全或經濟問題並不突出時,價值關懷則扮演著重要角色。冷戰期間,美國自身的安全感都不足,就很少打價值外交這張牌;冷戰結束後,美國經濟繁榮,軍事超强,山姆大叔就常以民主、人權為由,譴責或制裁別國政府。

  瞭解了上述决策機制,就不難理解克林頓、布什、奧巴馬上任後中美關係冷暖順序的顛倒。克布二人上任時,正值美國國勢昌盛甚至鼎盛期:克氏坐享蘇聯解體的冷戰紅利,綜合實力傲睨全球;布什上任時,美國財政由過去的巨額赤字,一變為擁有兩千多億美元的盈餘,破歷史紀錄。這時的美國,內無經濟之虞,外無安全之憂。如此局面,使克布二人的外交政策有較多的個人發揮空間。出於對華制度偏見及對中國崛起後的戰略擔心,克布上任後都執行了一條遏制中國的政策,體現出很濃的理念色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