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樣是海外戰爭,公眾對伊拉克戰爭人員損失的承受能力,却高得不可同日而語。四千多人的數量,遠遠高於“9.11”恐怖襲擊中不到3千人的遇難人數。這樣的代價雖然也導致了一些零星分散的抗議活動,但始終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也沒有給美國政府造成重大壓力。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很快宣布于2010年8月底以前從伊拉克撤出大部分作戰部隊,但這與國內公眾的反戰壓力其實沒有多少關係。
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說起來,這還得歸功于美國公眾的“內外有別”。被喻為“戰爭總統”的小布什,2003年10月曾針對美軍的陣亡數字這樣辯解說:“如果他們(美軍)不在伊拉克作戰,就將在自己的國家作戰。”意思是說,伊拉克戰爭看似是美國先動手的侵略戰爭,但從邏輯上說,却是美國先受到了伊拉克的威脅,然後才開戰的自衛戰爭。公眾顯然認可了布什的這一說法。伊戰開始前,儘管全世界的反戰示威聲勢浩大,連美國的傳統盟友法、德都堅决反對,却有高達80%的美國公眾支持伊拉克戰爭,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有了這麼高的民意基礎,美國政府自然有了發動戰爭的底氣。就在兩天前,小布什還發表講話稱,美國人仍未從“9.11”恐怖襲擊的陰影中走出。此語顯然是在為自己發動伊戰的合理性辯護。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美國公眾對四千多人的損失還能保持這麼冷靜了。在公眾看來,伊拉克戰爭與索馬里維和、科索沃戰爭的性質完全不同,後者是純粹的人道主義干預,受益的是別國人民,美國只是替天行道而已,既是為了別人的福祉,道義上支持一下還可以,至於流血犧牲,那就犯不著了。而伊拉克戰爭則不同,它是為了美國自身安全的自衛戰爭。既是保家衛國,那麼付出的代價再大,也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