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終究要在國際社會發出燦爛的軟實力和感召力、吸引力。 |
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電(評論員 齊雲鴻)幾年來,軟實力以及國家形象提升等名詞風靡一時,從媒體到部門無不為之鼓與呼,並不惜加大投入提升國家和地方的軟實力與國家形象,甚至大大擴大軟實力以及國際形象的外延,塞入許多方面並不相關的內容。
許多專家和各界人士言必稱公共外交和軟實力、國際形象,這些詞彙一度成為前沿和時髦之語。不可否認,軟實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利於國家從宏觀到微觀、從具體到抽象等層面,從政治到經濟到文化到科技到外交到安全等領域,正確客觀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傳統,社會生活與人民印象,國家修養和內外政策。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而言,軟實力和國家形象是對外交往的重要內容,推動世界歡迎和容納中國的復興與崛起,理解、尊重並最終支持中國的發展道路,幫助中國贏得朋友和盟友。
但必須認識到軟實力、公共外交和形象塑造並不是萬能良藥,其自身帶有很多局限,其運行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不顧諸多局限一味去提升軟實力和國際形象,一味投入巨資推廣公共外交,舉辦各類聲勢浩大的盛會,有時候近乎一廂情願,到頭來投入很大但可能所獲不多,且不免有勞民傷財之嫌。其實,一國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更多反映在本國國民的生活幸福感方面,體現在對民主、民權、民生的體貼和重視,它們並不是完全的經濟指標意義和歷史傳統介紹、語言文化推廣,其間包含著社會公平正義、尊嚴法制以及人民思考和表達的權利與生活過程。其實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如同一個人的形象與軟實力一樣,人們一般會注重其修養、作為與形象,舉手投足都能給人留下不同的印象。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在優化體制、機制、法制以及社會風氣方面還存在或這或那點差距,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很多時候在細節方面做得很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