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實卻是,中國公司或公民實施的任何海外商業投資,都可能引起西方輿論的聯想,都可能將其看作是中國政府幕後指揮或幹脆將其當作政府行為,並賦予其以政治、軍事和戰略層面的意義。2005年,中石油收購美國尤尼科公司時,就因為遇到來自美國朝野的壓力無果而終。去年,中國鋁業擬收購澳大利亞力拓公司時,也因為類似的原因半途而廢。就連中國企業競標外國政府採購時,都會受到另眼相看。前幾年,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沃爾夫就要求把中國的聯想電腦,從美國政府的採購名單上剔除出去,而2006年美國國務院確實也曾以安全理由,撤換了900台由中國聯想集團製造的電腦。中國的通訊業巨頭中興公司也曾遇到過類似的待遇。不僅是商業投資,就是中國在非洲國家參與的具有援助性質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會被指責為搞“新殖民運動”。
這就不能不讓人發出深一層的疑問:為何西方對來自中國的海外投資的反應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呢?這其中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以這次“冰島買地”為例,有人可能會說,土地畢竟不是一種普通的資源,買得多了就具有戰略意義。但日本上世紀在美國的地產投資曾經到了驚人的地步,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洛杉磯,日本人掌握了鬧市區幾乎一半的房地產;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並且主要集中在不動產方面。到80年代末,全美國10%的不動產已成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當時儘管也有“美國被日本買光了”的呼聲,但其調門卻是調侃性的,主流輿論並沒有真的認為這會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很難想象,類似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身上,美國政府和公眾會如何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