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南京大屠殺以及盧溝橋事跡的某些細節,可以也有必要從學術的角度予以考證。近年來,一些日本學者也根據歷史檔案和新發現史料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也有一定的正面價值。但日本各界最應把握住的個原則是,細節考證誠有必要,但其前提是必須將其置於正確的歷史觀的指導之下。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細節考證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歷史觀則是道德和政治層面的問題。離開了正確的歷史觀,任何追求細節的努力,都是與正義和真理愈來愈遠的南轅北轍之舉。對於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的任何研究與考證,都應建立在確認事件的大屠殺性質這一前提和基礎之上。否則,這樣的研究就是本末倒置,一葉障目,貽害子孫。
就盧溝橋事變而言,事變發生當晚的那起事件,至多只能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的時間、具體地點產生些許影響,根本不會改變戰爭早晚要爆發的事實。因為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當時日本的侵華戰爭已經如箭在弦,不能不發。
當然,在某些問題上,中國史學界也還有許多具體考證工作要做。比如,目前公布的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還不夠精准,30萬顯然只是個約數,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的20萬也有一定差異。就此而言,中國應向以色列學習——以色列為每一個死於納粹屠刀下的猶太人都建立了檔案。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以目前日本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狀況,日方首先要做的是敦促全社會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觀,而非舍本求末地追求細枝末節的精准。據日本早稻田大學新聞學院的野中章弘教授所作的調查,日本人中能夠客觀認識歷史的人數占20%,右傾化的占20%,其餘60%則是對此問題漠不關心,沒有特定立場。另外,能夠正確回答大屠殺時間和地點的日本學生,不到被調查人數的十分之一。
在這樣的國情下,如果還一味糾纏於個別歷史細節的考證,顯然是舍本求末,結果注定害人害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