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為何意在提升香港中小學生對國家歷史、地理、文化等基礎知識了解以及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國民教育”在香港受到一部分人的質疑呢?
歷史是揮之不去的陰影。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長達150餘年之久,在此期間英國殖民當局採取弱化香港民眾對中國“國家認同”和對中國人“身份認同”、強化英國對香港有效統治的政策,並通過回歸前快速催生香港“民主發展”的手段企圖延續其在香港回歸後的影響力。因此,從器物到制度、從語言到思維、從生活方式到價值觀念無一不深深地打上了殖民歷史的烙印。經過多年的沉澱和中西價值觀念的碰撞,西方價值觀念在香港具有了深厚的社會基礎。
因此,殖民統治的歷史導致香港民眾國家觀念淡薄、國民身份認同模糊。但同時,回歸後一方面香港廣大民眾對祖國內地的認同感明顯上升。另一方面,香港民眾更多認同的宏大概念的國家,如國家的主權、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等,而對國家體制、價值觀念、國民身份的認同仍不深。
回歸後香港內部甚囂塵上的各種思潮、理念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部分人仍然誤讀國家的變化。在中西兩種文化、兩種價值觀在香港的碰撞中,西方價值觀念占據了主導。同時,香港又通過形塑自身的核心價值觀試圖與國家傳統文化價值切割。多年來,國家雖然快速發展,國際地位提升,但香港民眾仍對內地缺乏了解,在身份認同和政治認同上一直存在“二元特征”。並通過“歷史性發展”,更多確立了“香港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如在多種民調中,更多人認同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的身份,忽視“中國人”的身份定位。那些人將中國內地在政治、民主、自由等方面的進步視而不見,當包括西方在內的國際主流社會都認識到中國在各個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時,在香港卻仍有一些人仍拿“過去”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