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內地醫療衛生應重公益性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2 09:28:12  


  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醫療衛生問題是今年兩會的關注焦點之一。在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部也把醫療衛生問題列入2007中央財政的重點支出安排和主要財稅政策之一。身為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九位全國政協委員昨天聯名呼籲,加快覆蓋城鄉居民醫療保健制度的建設,及早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 

  社評說,建國以來,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空前發展,許多傳染病得以控制,性病被根絕,人均壽命、嬰幼兒死亡率等指標都有了明顯改善,曾被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範,讚譽中國只用了世界上1%的衛生資源,解決了佔世界人口22%的衛生保健問題。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醫藥衛生的經營性質被無限放大,公益性質受到忽視,城鄉居民“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日趨嚴重,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問題的癥結,第一是醫療衛生資源不足。目前中國的醫藥衛生總體水平被世界衛生組織排在第144位,而衛生公平性則排在第188位。發達國家用於醫藥衛生開支均佔GDP的10%以上, 而中國只為2.7%。第二是藥品生產流通混亂,“一藥多名”和“虛高定價”現象突出。許多藥品生產企業把普通藥品改個名稱就變成昂貴的新藥,並不惜採用各種回扣手段,致使商業賄賂屢禁不絕。第三是由於政府財政撥款僅佔醫院總收入約7%,其餘部分靠醫院“創收”,導致群眾看病不僅要負擔醫藥成本,還要為醫生工資、獎金以及住房等福利作“貢獻”,令許多醫院“向錢看”,少數“白衣天使”更墮落為見錢眼開的“白衣惡魔”。 

  社評表示,中央提出要堅持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確立了中國醫療衛生改革的方向,確定了醫藥衛生事業的基本屬性,為及早解決“看病貴、看病難”這一棘手難題,提供了政策依據,也鼓舞兩會代表和委員踴躍獻計獻策。當然,醫療衛生改革是一道世界性難題,也是各國、各地區社會政策的“珠穆朗瑪峰”。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模式,沒有萬應靈丹。但是,內地應盡快改變醫療衛生資源投入和衛生公平性落後的狀態,加快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讓中國人享受到健康保障。內地醫務人員也要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強職業道德。 

  事實上,內地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質淡化,不僅令內地居民“看病貴、看病難”,而且使港人到內地投資、旅遊、探親和求學心存疑慮。港人退休後到內地養老,醫療問題也成為最大隱憂,許多長者望而卻步。近年來,發生過在內地的港人患病或受傷,因無錢而被醫院拒絕救治,產生了惡劣影響。內地醫院首先應改掉“無錢不救”的陋習,發揚醫療衛生事業的人道主義精神。同時,內地真正實現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也有利增強港人對內地醫療體系的信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