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台灣環保挑戰十分嚴峻 成民間新課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2 10:38:49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日前媒體報導,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一九九○年的一.二一億公噸暴增為二○○五年的二.五六億公噸,幅度約為兩倍多,相當不符合京都議定書的要求。而在台灣經濟連年不振的壓力下,“行政院”又希望若干重大經濟建設案件的環境影響評估能順利過關,對環評委員形成壓力,甚至造成委員聯名提出抗議。於是,輿論又陷入“環保與經濟發展孰重”的辯證陷阱,似乎暗示環保畢竟阻礙經濟,而經濟發展又必將不利環保。這樣的輿情對峙,顯然也讓急於展現政績的蘇貞昌團隊左右為難。 

  另一方面,“行政院環保署”又打算請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來訪。戈爾近年大力鼓吹全球二氧化碳減量,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化解全球暖化的危機。其所拍攝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Inconvenient Truth),也在去年得到奧斯卡金像獎。“環保署”打算請戈爾來台,以鼓吹、提升台灣的環保意識;但也有論者認為,台灣應該先在環保計畫上做些努力,而不該花大錢請個洋菩薩來唸經。 

  社論認為,台灣雖小,但其所面臨的環保挑戰卻十分嚴峻。如果動輒二氧化碳排放量倍增,形象大壞,也絕對不利於台灣在國際上拓展友誼的努力。台灣固然有一些極具爭議性的經建計畫,有破壞環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之虞,但是拋開大型經建計畫的對峙,即使是民間環保的理念與努力,都還有極大的改進空間。事實上,戈爾紀錄片中最後所建議的二氧化碳減量辦法,絕大多數都是針對個人、家庭而發。每個臺灣人民若能刻刻留意,整體的二氧化碳排放就會大量減少。 

  舉例而言,排放二氧化碳的大宗之一是火力發電廠。如果民間多做省電、省水、綠色發電的努力,當然對火力發電的需求就會降低,整體二氧化碳自然就會減量。以往,小規模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的設備費用都很高,但是近年來卻大幅下降。於是,歐美各國許多新建房屋,都有自備太陽能或風力發電設備的風氣;即使不是全面取代,也常有半數綠色發電負載能量的規畫。反觀台灣,新房屋天天在蓋,卻幾乎看不到建築業者願意將綠色發電納入建築計畫。這或許不表示業者缺乏環保道德,而是整個社會上缺乏綠色發電的常識與動能,以致業者根本就沒有相關的概念。以現況看來,即便民間計畫要自行設置綠色發電設備,台灣現有的資訊也很難幫助人民實現其計畫,此與外國之資訊充足,實不可同日而語。這些事都顯示出台灣民間的環保意識,還有相當的進步空間。 

  社論再以排放二氧化碳大宗的小汽車為例:歐盟日前已將小汽車二氧化碳排放的規定再度加嚴,以致現有市場車款只有四種符合要求。此舉顯然對歐洲汽車商製造壓力。但是台灣卻全然無動於衷,相關規範全無修改之打算。此外,歐洲多國柴油車銷售量已接近其銷售總量之一半,因為許多車廠的柴油引擎具備少油耗、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優點,頗合歐洲環保意識的胃口。反觀台灣,雖然柴油單價比汽油低許多,但新柴油小汽車銷售始終只有微不足道的數量。這與歐盟各國相比,當然又是環保成績的減分。 

  除了小規模綠色發電、汽車排放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家居的小事,諸如裝省電燈泡、電腦關機、減少待機狀態、用省水馬桶等等,都是外國的環保“基本動作”,但台灣卻是甚少實踐。這些民間意識的提升與民間作為的投入,看似微不足道,但是都有積沙成塔的作用。 

  社論指出,總之,蘇花高該不該建、重大經濟計畫要不要做,固然是台灣環保的重要環節,但是民間環保意識的持續鼓吹與環保作為的推動,也有不可小覷的作用。當局千萬不要只看大不看小,忽略了社會上眾多環保種籽的灌溉。畢竟長期而言,民間才是環保運動的活力泉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