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7日電/在7月26日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希拉里·克林頓正式獲得本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通往白宮之路跨入兩黨對決新階段。
距投票日還有三個多月,現在判斷本屆美國總統選舉鹿死誰手還為時過早。不過,當前總統比爾·克林頓26日晚上台為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賣力吆喝時,看客還是不禁聯想,歷史會否當真成就這種戲劇性,讓這對夫妻先後贏取“美國首位二戰後出生總統”和“美國首位女性總統”之名?當然,跨越24年時空,從美國國內形勢到世界格局都已發生重要變化,兩個克林頓通往白宮之路也已境況迥異。
事實上,早在克林頓任期內,美國媒體就有所謂“雙總統”之說。如今,這張來自九十年代的男女二重唱老唱片,撥動選民的心弦是否力不從心?
【從“新經濟”到“大萎靡”】
美國選民的關注點始終離不開事關切身利益的經濟民生議題。24年,從“新經濟”機遇到“大萎靡”挑戰,克林頓能打出一手好牌,希拉里未必如此幸運。
“笨蛋,是經濟!”1992年,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比爾·克林頓拋出了這麼一個競選口號。因海灣戰爭被捧為“老大哥”的時任總統老布什沒想到自己會輸在重外交、輕經濟上。在總統辯論中,談起經濟話題,老布什準備不足、心不在焉,挽起袖子偷偷看表。
整個九十年代,特別是克林頓兩任八年,美國經濟走出滯脹,經歷一輪穩定、持久增長,高赤字變為財政盈餘,戴上了所謂“新經濟”奇跡的玫瑰色光環。
但實話實說,克林頓能交出不俗的成績單,除了其自身政策加分,三大因素不可或缺。一來,除了高赤字、高失業率問題,里根和老布什兩任共和黨總統政府給克林頓留下的經濟攤子本身不錯。二來,當時全球化方興未艾,美國樂享其成。第三,最關鍵的是,互聯網技術在九十年代轉化為勞動生產率的上升,美國經濟趕上了一波科技浪潮。
反觀美國今天的經濟形勢,一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可謂“避開了大衰退,卻陷入了大萎靡”;二來,全球化進程面臨退潮,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特朗普殺出重圍和英國公投“脫歐”等“拍案驚奇”也是這股暗潮在政治中的映射;三來,新的經濟引擎還不明晰,科技創新還遠未到轉化為勞動生產率的地步。
到目前為止,希拉里還沒拿出給人印象深刻的經濟主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