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30里路借,30里路還”的書,是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創作的一部詩劇,長達一萬多行,通過對浮士德所經歷的校園、愛情、政治等生活的描述,表達了他追求真理和完美人生境界的精神歷程。正如書中膾炙人口的一句格言“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波濤,我要縱身跳上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
比如《老人與海》。在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曾和與會者分享過自己的海明威“情結”。書中對狂風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鯊魚的描寫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去古巴,他還專程去了海明威當年寫《老人與海》的棧橋邊。第二次去古巴,他去了海明威經常去的酒吧,點了海明威愛喝的朗姆酒配薄荷葉加冰塊,以此體驗當年海明威寫下那些故事時的精神世界和實地氛圍。
習近平為何會如此推崇海明威和他的《老人與海》呢?這部作品到底有什麼超凡魅力?且看看作品中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文字——“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都是永不服輸頑強拼搏的“硬漢精神”,這種“硬漢精神”貫穿全書始終,也在作者海明威的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成為了作品最吸引人和最感染人之處。
再比如《怎麼辦》。2013年訪問俄羅斯期間,習近平與俄羅斯漢學家座談時曾提到,年輕時讀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後,“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並深情回憶起當年的青春歲月。在隨後的演講中,更引用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進的,有時穿過尖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
俄羅斯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獄中創作的這部長篇小說,曾是俄國青年的旗幟。故事圍繞自由勞動、婦女解放和秘密革命活動3條線索展開,提出只有鬥爭才能改變人民的厄運,主人公拉赫美托夫為接近人民跑遍了整個俄羅斯,為鍛煉革命意志,獻身自己的理想,寧願生活極其儉樸清苦。
的確,這些經典名著,不僅使那個陝北青年打開了世界的窗戶,也真切地幫助他在真實世界中眾橫捭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