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錢江晚報:把職工福利裝進“玻璃籃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26 15:40:03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錢江晚報報道,每至年終,都是農產品進城的好日子。以前一些單位車來車往的、大包小包的,大家罵,於是福利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大家都不敢發了。可一旦不發了,很多人又開始懷念起單位惦記著職工家裡的年貨齊不齊的那種小小的幸福感。

  這麼說來,陝西的幾位政協委員為發福利的事叫屈,其實是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的。不能否認發東西的確是溫暖人心的一種辦法,同樣是一百元,發一百元錢跟發一百元東西所帶來的感覺可能完全不一樣。在培養職工歸屬感、凝聚人心這件事上,一只生日蛋糕能起的作用是一叠人民幣不能取代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發福利這個事因為少了必要的衡量標準,常常變成“你們的福利我們眼中的腐敗”這樣一個南轅北轍的結局。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間有太多可操作的空間,什麼叫正常,什麼叫不正常,發幾斤米面是正常,再多發幾斤魚肉是不是就不正常了?在一千元面前一百元是正常的,在一萬元面前,一千元又是正常的,又怎麼來把握這裡面的邊界?年終福利看起來是幾斤米幾斤面的小事,但這個口子也容易被濫用了。

  所以,歲末年終發點東西這種事的確不能一概而論,說反對的有反對的理由,說贊成的也有贊成的道理,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其實若只是幾斤米面的事,大家也就不爭了。怕只怕拿幾斤米面當年終福利,很多財大氣粗的單位不過癮,甚至蠢蠢欲動,以至於發展為大車小車、大包小包的局面。

  輿論在發福利這件事情上的反覆和游移看起來是在公平和利益之間猶豫不決,其實是對缺少制約的擔憂,因為可操作的辦法不明確,發與不發都成了問題。我們不能輕視亂發東西的危害,把奢靡之風簡化成幾斤米面的事,就太小瞧了濫發者的胃口,也高估了一些人的自覺性。很多時候,你以為發的是感情,其實只是打著福利的幌子謀好處,用實物來變相地體現特權意識。發的不是東西而是好感覺,一種人比人、人上人的飄飄然的優越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