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龐江倩(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海涵)在19日下午召開的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經濟社會發展專場上,北京市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龐江倩表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經過70年的奮鬥與實踐,全市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向減量集約轉變,首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龐江倩具體從四個方面出發,介紹了相關數據——
第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龐江倩表示,其一,北京經濟總量連續邁上新台階。1949年,北京的地區生產總值為2.8億元,1978年提高到108.8億元,從億元到百億元用了29年。1994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2007年邁過萬億元大關,從百億元增加到千億元用了16年,從千億元到萬億元只用了13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分別用6年和5年的時間邁上2萬億元和3萬億元台階,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2018年達到30320億元。
其二,經濟實現年均兩位數增長。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699.3倍,年均增長10.4%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經濟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經濟增長逐漸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增速保持在6.5%-7%的區間,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其三,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斷提高。1949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66元,1975年超過千元,1994年超過萬元。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2014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2018年達到140211元(折合21188美元)。
第二,逐步確立“三二一”產業結構,產業呈“高精尖”發展趨勢。龐江倩具體介紹說,第三產業逐步成為北京市主導產業。上世紀50年代初到改革開放前,北京以建設現代化工業基地為目標,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1954年第二產業比重為4.1%,首次超過第三產業,1978年比重達到71%。上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94年第三產業比重再次超過第二產業,1998年第三產業比重超過60%,2005年超過70%,2016年超過80%。2018年達到81%,與1949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提高40.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成,成為全市經濟的“壓艙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