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推動小站稻豐產增收
http://www.CRNTT.com   2022-10-24 19:46:43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據新華社報道,天津市津南區雙橋河鎮小營盤村今年種植的1000餘畝小站稻近日迎來豐收,收割機在稻浪中穿梭,新收的稻穀堆放在地上,陽光下滿眼是璀璨的金黃。

  村民蘇女士早已搬離村莊,這兩天特意回到村子,一次買了10盒新稻米。“走多遠都惦記著這裡的米香,除了自家吃,還准備送些給親戚朋友。”她說。

  正值秋收時節,不少人循著稻香來到這個小村莊。最近,聯民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連敏幹脆搭上小棚子,守在稻田旁,當起了小營盤村水稻的“代言人”。

  “合作社今年種植了1000餘畝水稻,畝產量在1200斤左右。”王連敏說,“今年年景好,收成也不錯。”

  小營盤村是全鎮小站稻主要種植區之一,近年來,這裡的水稻畝產量不斷提升。

  “水稻需要精心呵護,一靠好稻種,二靠好水養。”王連敏坐在新收的稻穀旁說,田地裡正在收獲的是以金稻919、津原U99等為主的優質小站稻。

  走在田間,陣陣稻香讓人心曠神怡。“從前排水河裡淤泥堆積、黑臭不堪,路過時總得捂著鼻子。”小營盤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金利說,2018年,天津劃定了736平方公裡綠色生態屏障區,持續整治取締“散亂污”企業,深化黑臭水體治理。

  如今,在小營盤村的田地裡,消失多年的河蚌、白條魚、小蝦等重新出現在水渠中、河流裡,養蝦養蟹的村民也越來越多,充滿野趣的生態畫卷近在眼前。

  夕陽漸沉、秋收仍酣,收割機的聲音還在鳴響,一批新碾的稻米剛剛送進合作社。<nextpage>

  “從前靠人力,每人每天只能收割一兩畝地的水稻,常常累得直不起腰來。如今靠機器,每天能收割水稻50畝以上,趕在熟得正好的時候收完,保證稻米的口感。”王金利說,隨著小站稻產量、質量實現“雙提升”,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比5年前有了很大提高。

  “入春回暖後,我計劃在更大範圍內推廣‘稻蟹混養’,相信明年的收成一定會更好。”王連敏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