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會心態疏導系統
“流行語是社會發展的鏡子。”唐正大表示,從總的趨勢來看,流行語的逐漸豐富,是國力日漸強盛、改革開放紅利逐漸出現等因素在語言文字中的體現。換句話說,改革開放不只是解放了生產力,還使人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創造力獲得空前解放。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社會學家已經意識到流行語對於社會心態的折射作用。例如,“點贊”“給力”“正能量”反映公眾積極向上、充滿信心的狀態;“躲貓貓”代表公眾對獲知事件真相的迫切;“拼爹”反映大眾對社會不良現象的不滿;“人生是一張茶幾,上面放滿了杯具”則說出了一些新生代對人生的悲觀主義看法。
一些流行語所代表的負面心態也反映了人們參與公共討論的能力不足和目前公共討論的渠道不暢。有學者認為,流行語作為一定時期內大家共享的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共同態度,應納入到社會心態的測量指標當中,以便及時了解人們對國家大政方針、社會熱點事件等的認知和態度。
同時,應當通過培養人們參與公共討論的能力,開辟更多更暢通的參政議政渠道,讓人們的正式言說能夠發表出來,提升解決社會問題的效率和效果,這將有利於疏導目前的焦慮、不滿的負面社會心態,也就自然減少反映負面情緒的流行語。
流行語對漢語的意義何在呢?唐正大表示,流行語的產出量、新詞構詞方式、詞語內涵、所涉及的方面等包羅萬象。對於這些新詞新語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反思漢語更深層次的語音、詞匯、語法特點,更大發揚漢語創造新文化的作用。
不過,駱峰同時提醒,一些粗鄙化、低俗化、反文化傾向的流行語,應受到嚴肅的文化批判。“這需要媒體應用的規範、教育領域的節制、出版行業的謹慎。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這些流行語污染社會文化,保持漢語基本的規範與社會心態的健康。”駱峰說。
|